每逢暑期综艺档总能播着播着就刮起一阵“血雨腥风”,这收视竞争惨烈程度就犹如一部恐怖电影,节目组们绞尽脑汁拼得“你死我活”。但自从“史上最严”的《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下发,这无疑是对热衷于舶来品的电视人们一记“当头棒喝”,那么,“中国原创”这面大旗我们真的扛得动吗?
>如今,真人秀节目引进国外版权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从“荧屏爆款”《奔跑吧兄弟》到《我是歌手》,从《极速前进》到《花样男团》……正因为这些引起模式的综艺节目让电视人们尝到了高收视甚至是高收益的“甜头”,所以,这阵“克隆”风越刮越烈了~
据媒体统计,2013年到2015年期间,已经确认正式引进模式的“韩式”综艺共有21档,打着“中韩联合研发”的节目至少在8档以上;其中,还不包括从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引进的节目。
这种“井喷”的引起模式综艺节目背后无疑是一个高额烧钱的制作,不仅会付出高昂的版权费,而且对国内电视节目的长久发展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史上最严”的《关于大力推动广播电视节目自主创新工作的通知》就这么“应运而生”了。政策调控“对症下药”——对引进模式的综艺节目从数量、制作到播出等诸多环节进行了严格把控,同时鼓励多做原创节目。(这剂“猛药”确实下得及时)
那么,为什么电视人都热衷于这些“舶来品”呢?
一、人才匮乏:国内优秀电视人才相对缺乏,文化产业创新能力不足且原创积极性不高。
二、水土不服:国内体制的约束,竞争环境也比较恶劣,很多自创节目缺少前期的“准备工作”,调研不足,策划周期比较短,往往不符合市场需求,带不动收视。
三、诱惑不浅:“舶来品”大多成本低,风险小,回报高。这让很多电视人都尝到了“甜头”,纷纷受“诱惑”而一发不可收拾。
虽然,国内综艺原创路举步维艰,但是,在近年的原创探索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某些领域和题材上,它们还是有扛起“中国原创”大旗的潜力的。
就拿文化类来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诗歌之王》、《中华好诗词》、《唐诗风云会》等,不断向大众传播了汉语之美,口碑甚高。
再拿喜剧类来说,《笑傲帮》让一大批素人充分展现了他们的“喜剧”天赋,这档节目也是好评如潮,是喜剧真人秀原创节目难能可贵的一次成功探索。
接着拿语言类来说,《奇葩说》让我们感受到了“奇葩五强”的魅力,以及矮大紧高晓松、马东以及蔡康永三位老师的“说话之道”。
还有拿音乐类的来说,《中国好歌曲》挖掘出了很多专注于音乐原创的优秀歌手霍尊、苏运莹等,其中霍尊那首《卷珠帘》不知掳获了多少观众的心。(官官也不例外)
近段时间大热的三大文雅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就碾压了娱乐综艺,叫好又叫座。这三档节目备受网友追捧,也让主持人兼制作人的董卿成了综艺界焦点。
官官因为《中国诗词大会》瞬间起了重拾诗词的情愫。我们从牙牙学语时的“粒粒皆辛苦”到中学时挂在嘴边的“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当时只顾着死记硬背,未曾感受诗词间的美好。而这档节目带给了我们新的“认知”与感想……
《朗读者》则传达了文字的“美”,一人一文,分享朗读者背后的故事,每一段文字都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有多少宝宝和官官一样,听着听着就红了眼……)
而仅凭一封信一个演员和一张讲台的清简形式撑起一档节目的《见字如面》真的很“走心”。这一封封信件成了我们打开历史与人性的小窗,与“写信人”见字如面,从唐代大家韩愈到民国洛神萧红,从文坛大咖黄永玉到乐坛歌后邓丽君……
这三档节目会火,一是因为情感共鸣,二是因为倡导阅读的方式是属于中国特色的,符合综艺“本土化”。
除了文艺范,我们还有不少原创综艺也大受观众欢迎,比如《奇葩说》《火星情报局》等。还有我们的老牌综艺《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像常青树一般红了多年,也都有固定“客源”。
想想,现在的国内综艺与其一直在“Ctrl C”的“魔障”里无法自拔,还不如“冲出重围”,撕掉综艺“中国制造”的标签,升级为“中国创造”的招牌。所以,电视人需深入本土文化,追求节目原创才是王道。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