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诉
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到《我的个神啊》,再到《摔跤吧,爸爸》,阿米尔·汗的电影,名字一如既往的简单粗暴,电影剧情一如既往地好看,观看他的电影,从不让人觉得浪费金钱,浪费时间。
或许是因为摔跤这个电影题材的原因,阿米尔·汗的《摔跤吧,爸爸》没有同以往的电影一样多次出现印度歌舞,但即使少了歌舞的画面,这部电影依旧十分出色,较之前更为克制,更显沉稳,于沉静中显现印度的特色。
影片中,印度冠军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因生活所迫放弃摔跤,他一心希望妻子生一个男孩子,继而帮助他完成为印度赢得世界级金牌的梦想,不料命运捉弄,他和妻子一连生下了四个女孩子,本以为梦想破裂的他从女儿那里看到了希望,开始教授女儿摔跤,培养她们成为世界级的摔跤选手。
若仅仅看马哈维亚的行为,我们或许可以说是一个父亲为了达成自己的梦想,不惜绑架女儿的一生,让她们失去自我选择的权利。当然,这也是很多关于这部电影负面的评论。
可是,身处印度这样的社会,女孩子哪有什么选择的权利?
在印度,女孩子的一生似乎永远摆脱不了与锅碗瓢盆打交道的命运,她们的一生清晰可见,自出生起,就可以预见她们的一生,从一个家庭再到另一个家庭,从未有人为她们考虑过,从没有人问过她们想要的是什么。
“真希望我的爸爸能这样对我,这样我就不会再一天之内被改变养在深闺的命运,去给一个根本不认识的男子做妻子,替他生孩子,做家务照顾全家,这种生活无穷无尽,重复到死。”
参加闺蜜婚礼的时候,吉塔和巴比塔忍不住抱怨父亲的霸道,新娘这么说道,很讽刺,是吧,但在印度的偏远地区,这是常态。
从这一方面考虑,吉塔无疑是幸运的,她们的父亲,教授她们摔跤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梦想,更是为了女儿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为此,马哈维尔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
影片的前半部分,马哈维尔打破陈规,让女儿们脱下纱裙,穿上男孩子们的短裤,头发也剃成板寸,他忍受着街坊邻居的白眼,任凭他们议论纷纷,克服一切困难,坚持让女儿学习摔跤,更以实力征服所有人,向世人证明女孩不比男孩差。
终于,摔跤训练初成,吉塔赢得全国冠军,来到国家运动中心,接受国家摔跤队教练的训练。然而不懂得因材施教的国家队教练没有意识到吉塔的长处,以至于后来的国际性赛事屡屡失利。
磨难的到来,使吉塔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她剪去刚刚蓄起的长发,与父亲和解,开始了征战世界性赛事的旅程,她一方面接受父亲的指导,另一方面与心怀嫉妒的国家队教练斗智斗勇。即使早已猜到结局,但看到吉塔胜利的那一刻,包括我在内的影院里的所有观影者都忍不住欢呼,毫不掩饰内心的振奋。
正如马哈维尔所说,“如果你明天赢了,并非自己独享胜利,有几百万个像她们一样的女孩跟你一起得胜,所有被认为不如男孩的女孩们、那些被迫做繁琐家务的女孩们、那些被嫁出去生儿育女的女孩们,明天你不仅跟澳洲选手比赛,还是跟这些轻视女子的人比赛!”
吉塔的比赛,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比赛,更是一个国家的比赛,她代表着印度这个国家内的所有女孩子,代表着印度这个国家的荣誉。
国歌的唱响,马哈维尔的泪光,吉塔被压抑住的兴奋,所有的感情,克制的令人心暖,却又觉得心酸。
有时,我忍不住在想,影片中的吉塔和我们是多么相似,一样的毫无选择,一样的被命运推着走,一样地努力争取更多选择的权利。
高考之前,我们上学,升学,考试,十二年的一切似乎都只是为了短短两天的高考,高考之后,步入大学的我们,被生活推着走,我们只有更加努力,更加拼命,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吉塔也是这样,身处印度这样的社会,她唯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拥有更多选择的权利,看过了广阔的天地之后,即使回到了平静的村落,内心的淡定从容也不是常人可以比拟的。
“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这是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一句话,不也正是马哈维尔教授吉塔姐妹摔跤的目的吗?
我不知道那些批评这部电影三观不正的观影者,是怎么得出的这个结论,在我看来,这部电影,三观很正。
透过影片,我看到的是一个有勇气与全世界对抗,承受着所有人冷嘲热讽的父亲,他敢于推动女儿的命运发生改变,敢于对抗社会中那些不公正的言论,他是一个热爱摔跤、热爱国家、一心希望祖国赢得世界级摔跤金牌、并为之付出努力的英雄。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再次体会到,很多事情是没有对错的,每个事件背后都会有着深重的文化底蕴,吉塔摔跤训练背后的一切,我们所必经的高考,即使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但也不是我们指责的理由,与其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评判,还不如像男主角的饰演者阿米尔·汗一般积极地改变这些陋习。
毕竟阿米尔·汗可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明明可以凭借颜值,却偏偏要展现才华的艺术家。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