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自《跨界歌王》收获幸福以来,北京卫视就立志要将“跨界”做成品牌。2017年,《跨界歌王2》再度回归,欣喜的是节目终于厘清了“三度空间”的逻辑,制作上也越来越认真了。可是,这是否就意味着北京卫视形成了成熟的“跨界矩阵”?
“勇于跨界的人生,就没有任何的边界。”4月15日,北京卫视《跨界歌王》第二季再度归来。还是栗坤主持的,王祖蓝也来主持了;“OPPO”则赢了“韩后”拿下第二季的冠名赞助;这一次,嘉宾阵容既有“皇上”陈建斌,又有鲜肉任嘉伦。总之,《跨界歌王》第二季依然很认真。
收视指数:★★☆☆☆
好评指数:★★★☆☆
创新指数:★★★★☆
嘉宾指数:★★★☆☆
节目伊始,首先通过真人秀的方式记录了嘉宾们的备战情况,让人印象深刻的是苗圃狂练八个小时,几乎崩溃,潸然泪下……随后,陈建斌和姚晨的一曲合唱《当真就好》正式拉开了《跨界歌王2》的序幕。而从这里开始,节目在“三度空间”设计上的调整,也让整个节目的逻辑更为顺畅了。
合唱PK,“三度空间”层次感增强
熟悉《跨界歌王》第一季的观众都知道,其第一空间是“试音间”,那也是被观众吐槽最多的一个环节了。在“试音间”,选手们清唱,三位评委则会决定你是否能够通过进入第二空间,但是至于这个结果是否公允,观众心中自有答案。
所以,第二季节目去掉了“试音间”,取而代之的是通过两两组合进行合唱PK,赢的那位进入胜利组,输的那位则进入失败组,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是什么逻辑?这才是真正的海选逻辑。在这个空间,明星大腕必须如同参加海选的素人一样,在第一个关卡就拼尽全力,因为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淘汰。
首期节目,陈建斌、苗圃、任嘉伦三位成为了失败组的成员,最终,苗圃两票之差被淘汰,让观众替她可惜的同时,也反映出节目组在这个环节上还可以更加优化——怎么分组?首期节目,节目并没有交代这个两两组合是如何产生的,是抽签还是什么别的方式?
所以,分组原则的模糊,成为观众质疑节目的源头。毕竟,虽然都是“跨界歌手”,但是个体之间的差异仍然存在,苗圃和江珊的组合(江珊在音乐上早有一定的造诣)其实并没有那么公平。毕竟在随后的第二空间——音乐表演秀,苗圃的表现是可圈可点的。因此,如何让赛制更合理是节目可以更加优化的地方。
但是不管如何,放弃“试音间”改为“合唱PK”,《跨界歌王2》的层次感更强了,并且两位明星合唱,在如此直接的对比中,也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紧张感,这是值得肯定的。
细节增强紧张度,竞技逻辑体现精准
说起音乐类节目,其实有两种逻辑。一种是“综艺”逻辑,例如《我想和你唱》,让素人和明星进行合唱,节目弱化的是竞争,而在后期强化了娱乐元素和综艺感;而另一种就是类似于《歌手》的“竞技”逻辑了,所以节目有一套完整的赛制,并且所有的灯光、音效等,也都是为了增强竞技比赛的紧张感而服务的。
显然,《跨界歌王2》在对于“竞技”逻辑上把握得更为精准。首先是赛制上,第一空间的合唱PK,直接体现着“竞技”的逻辑。而从大的赛制看,两期节目的冠军将直接进入决赛,这也在反向刺激着嘉宾们去争夺这个第一的席位。
其次,是在嘉宾的选择上,从首发阵容来看也体现着一种“竞技”感,就是小鲜肉VS前辈之间的同场竞技。任嘉伦、梁译木两位小鲜肉,面对陈建斌、江珊、姚晨、苗圃这样的前辈,对他们而言,这是竞争的舞台,当然也是展示的舞台。
第三,是细节上,节目组给每位歌手都配备了一个实时心率测试手环。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道具在节目全程监测着歌手的心跳指数和紧张指数,并把这个数字实时投放在演播大厅的大屏上。节目组也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窥探选手的心理状态,将明星嘉宾或紧张、或松弛的状态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
当然,第二季《跨界歌王》在舞美上也进行了升级,例如姚晨演绎《笑红尘》时,舞台场景是充满豪情义气的快意江湖;而在梁译木演唱《谢谢侬》时,舞台场景又切换成了充满焦虑、抑郁的精神病院病房;到了苗圃诠释《黄土高坡》时,舞台场景的一角一隅充满的都是浓浓的西北风情。这些独具匠心的舞台设计,不仅激发了歌手的“小宇宙”,更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而这些都是为了“竞技”逻辑在服务。
《跨界歌王》撑起北京卫视的“跨界矩阵”?独木难支!
自从去年《跨界歌王》收获不俗反响以来,北京卫视便立志将“跨界”打造成其平台名片,一时间《跨界喜剧王》《厉害了!我的歌》《跨界冰雪王》等依稀登场,从节目数量上来说,“跨界”节目群是组成了。但是从市场反馈来说呢?
除了《跨界歌王》,《跨界喜剧王》收视不敌《喜剧总动员》,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厉害了!我的歌》《跨界冰雪王》也是反响平平,尤其是《跨界冰雪王》虽有张艺谋助阵,但奈何还是“扑街”,这不免让人担心,北京卫视的“跨界品牌”真的树立起了吗?
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跨界”是符合社会现实的潮流,无论是在学界还是业界,“跨界”现象无处不在,如果说我们现在是“后科学时代”,那么“跨界”就是其表征。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如今各个细分市场基本饱和,无论是明星自身还是电视制作方,想获得更好发展机会,只有在两个、或者多个领域的交叉区域进行拓展,这是跨界成功的前提条件;并且,跨界就是要进行资源的最优化组合,以获得既定的效益。
从这点而言,北京卫视算是抓住了这个社会热点,试图用“跨界”进行平台矩阵的包装。但是,“跨界”又不像“青春”“文化”这样稍显抽象的词汇,“跨界”其实是具象的,它必须是人或者物的交叉、跨越式互动交流。这导致什么?这使得北京卫视很难像定位于青春那样,去购买符合定位的电视剧,也很难让广告商明确其目标受众的存在。
所以到最后,真正能“跨界”的也就是综艺节目了。从这点而言,说用“跨界”进行平台矩阵包装,不免有些牵强,毕竟这个平台不仅仅有综艺节目啊。
而就算说是跨界IP的节目集群,如果众多节目中,只有一个典型,那也不能说打造了一个集体群像,这就是北京卫视现在的尴尬。
除了《跨界歌王》,其他的跨界系列,并没有让人看到太多的亮色,很多节目只不过是将嘉宾换成了跨界的人群,但是节目制作、节目设计等又没有跟上,这是很难成功的。做节目的根本,还是要内容先行,“跨界”只是一种理念上的支撑,这是节目制作者需要明确的一点。
所以,北京卫视试图打造的“跨界IP”究竟能够激起多大的浪花?目前来看,很难说。一是这需要大量的优秀的作品为支撑,起码现在来看,质量上还有差距;二是,“跨界”又能玩多久?就好像《跨界歌王2》,虽然在赛制方面进行了调整,但是在首发阵容来看,还是演绎明星跨界歌手,而那些体育明星、成功的商业人士等等,难道就不能来跨界歌手了吗?如果,在嘉宾选择上,可以更加丰满,也许才是真正的“跨界”,才会带给观众新的感受。
毕竟,“跨界”既然是一个潮流,那么就可能有“过时”的那一天。现在,且行且珍惜,如果在这样的潮流之下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品牌形象,可能之后就更难了。
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要像每一个敢于创新、敢于提出新玩法的平台说声:“了不起!”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