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9号秘事》。
>我的狗狗去世十多天了,这小半个月给他种了两棵树,去看了他三次,有四次感觉他回来了,有十几次告诉他想他了。
人面对死亡的心理过程,基本都是如此,从难过到怀念。
这个时节我们对亡者的惦念,多半是纪念我们从哪里来,却回答不了我们要到哪里去。
但BBC这部跟柯南一样每集都死人的《9号秘事》可以。
从2014年到去年每年一季,一季6集,每集是一个时长30分钟的独立故事。
《9号秘事》分集海报
你是不是想到了“如果只看一部英剧,就要看它” 的《黑镜》?《9号秘事》是以《黑镜》一半的时长,挖开和《黑镜》一样的脑洞。
英国两位大神级编剧 Reece Shearsmith 和 Steve Pemberton ,同时也是主演,《疯城记》之后,他们就坐稳了暗黑讽刺系英剧教主的位子。这个好基友的组合已快20年,最擅长的就是跟观众玩心理战。
他们的剧,就是一个你跳了还叫好的坑。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营造最惊悚的气氛,两位编剧很聪明地设置一个又一个有限且密闭的空间,比如最极致的第一集,把十几个演员塞在一个衣橱里面。
多数的影视作品,死亡仅仅起到推动剧情的作用。而《9号秘事》是通过死亡来讨论人性,有点像压缩版的《电锯惊魂》,或是《七宗罪》。
再俗套的路子,放到半个小时里就精彩牛逼得很,所以它的豆瓣评分一路从 8.8 到了 9.2。
但凡岛民拍的片子,总有无比吸引人的剧情,和无比深刻的人性。比如台湾、日本,以及英国。大概是因为资源越是匮乏的地方,竞争压力成倍,时间久了就逼出人性的七宗罪,以及对七宗罪超乎他人的感触。
《9号秘事》里每具尸体背后,是一个出乎意料的反转,是一个别想给隔壁老王背的锅,是一个大写的黑色幽默。
也许你能戒掉《黑镜》里的黑科技,但你永远无法躲过《9号秘事》的扎心。
壹
死人告诉我们的,永远比活人多
《9号秘事》几乎每一集都因愤怒而出人命。
愤怒是一种高唤起、低愉悦的情绪,是制造戏剧冲突最好的一种情绪,也是传播最无障碍的一种情绪。
全剧画风就是99度的伏特加,直指人心。
中国人相信死后会有魂魄,会有转世,注重对死后的想象,这部剧却是把死前的故事做足。所以你不用去想死后灵魂到底有多少克,所以你有强烈的代入感,因为它说的是每个人的身前事。
编剧要写死一个人很容易,但要在30分钟里,把这个人的死写得理所应当,难得很。
好感也许瞬间就有,愤怒不是一朝一夕。
这种类型的感性从来就被说成是理性的反面,但在《9号秘事》里面,感性是理性的终极表现。
每一个凶手似乎都有十足充分的理由,都有环环相扣的精打细算,每具尸体都在说话,说着你似曾相似的喜怒哀乐。
比如第一季第一集《沙丁鱼》,有交集又不熟识的十几个人,因为一个游戏全都躲在一个大衣柜里。
在这个空间下每个人都会尝试着聊天来缓解不适,于是很多黑历史就慢慢曝光了,柜子里的三个年轻人,都曾在小时候被女主人的父亲性侵过。
其中一个男孩设法从柜子里脱身,把所有人都锁在里面,最后点燃打火机,报当年性侵之仇。
国产剧到这里会突然反转,给主角套上光环,让杀人犯坦白从宽、主动从良。
这部英剧好就好在,它没有在道德高度批判任何一个人,但会让你从道德高度来审视自己。
每一个死人就是一句提醒,哎呀要是当初他不怎么怎么样,就事不至此了。每一个假设,让你想到的是自己。
这剧里还有鸠占鹊巢的故事,死人面前分割利益的故事,现实版麦克白的故事,嫉恨竞争者的故事,为子复仇的故事。
第二季第一集,一个卧铺车厢里的命案
第三季第二集,一张账单引发的血案
哪个人身上还没一两件狗血事呢,只是在现实中,我们可以屏蔽朋友圈,可以打骂回去,或者诉诸法律,在剧中,处理愤怒的手段统统变成了简单粗暴的杀人。
编剧的聪明之处就在此。
剧里面死人,我们常问的就是:他为什么死?
这一句为什么,就带你走了个回头路,让你琢磨如果换一条路走,是不是就不用走到这个路口。
想起很多年前看的《西藏生死书》:
<>人生无所不在的苦,可以激励我们从事精神上的转化。
每一种痛苦、悲伤、损失和无止境的挫折,都有它真实而戏剧性的目的:唤醒我们。
>这剧根本不是什么18禁毒物,根本是个治愈系!
未必谁都有真善美,但没人逃得过七宗罪。
近两年很火的90后创业者、湖畔大学最年轻学员孙宇晨,曾在节目里对成功创业项目做了一个很精辟的概括:
<>凡是成功的企业,都很好地把握了人的七宗罪,只要把任何一条罪做明白了,这个企业必成功。
>这个规则可以延伸到任何地方,成功的剧比如《纸牌屋》、《冰火》,直到最近的英剧《苹果园》,以及这部《9号秘事》,哪一部不是《七宗罪》的衍生剧?
《苹果园》
坏行为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被净化。《9号秘事》里的死就是净化剂,把那一副副碗橱里的骷髅都拖出来。
所以,心虚者勿看。
贰
死本就应该很温情
不要觉得这是个黑暗到舅舅不亲姨妈不爱的剧,温情的时候,它远比在那些个在台上读信的更催泪。
第二季第二集《克里斯汀的12天》
第二季第二集《克里斯汀的12天》,一个用剪辑手段拼起女主的一生,差点以为这是一部结婚生娃离婚的家庭伦理片。结尾大反转,原来女主出了车祸,在她弥留之际,周遭的细小事物刺激着她的大脑,联想回忆起一生的关键片段。
从死人角度聊死亡,这不是第一部,高司令早年的《生死停留》就是这个套路。不怕套路相似,就怕套路深。《克里斯汀的12天》里家人最后为她办了一个温馨的party,妈妈告诉克里斯汀她该安心走了,所以记挂留恋都该放下,告别的时刻到了。
《西藏生死书》里面有一段对藏传佛教里“中阴”的描述,它指死亡和再生之间的中间状态,而在现实生活中它是一种状态,一种机会:
前一刻你丧失了珍贵的东西,下一刻却发现你的心安在深度的宁静状态中。
克里斯汀和家人就处在这种状态中。我也是。
失去爱犬,我也许可以对着肇事者一秒变泼妇,也许可以想着狗狗陪伴我的时刻,也许可以记着以后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的狗狗。
不管经过多复杂的心路历程,面对死亡,我们都要学会温情地Say Goodbye。
<>学会怎么死亡的人,就学会怎么不做奴隶。
>蒙田这位人类感情冷峻而敏感的观察家,亦有和佛教同样的体悟。
《9号秘事》就是这样的神剧,猜想两位编剧一定有哲学或者宗教学的背景,才能把人性如此放大而不违和。
这篇写得沉重,只是希望死亡不再是一个恐怖、伤感的话题。
因为死亡并不可怕,虽生犹死才可怕。
And,好消息是,这部神剧明年还要上第四季。
@米字橙
脑洞如英剧一样大
套路如英剧一样深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