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皓峰走入大众眼中,其实应该是经由《一代宗师》(徐皓峰为编剧之一),以及被陈凯歌搞砸的那部《道士下山》(由徐皓峰同名小说改编)。
身为北影导演系的导师,徐皓峰之前只有两部武侠导演作品,《箭士柳白猿》,迟了好久好久,才得以上映。
而《倭寇的踪迹》,由于没有大明星,在当时小丑好像也没有听到太多的宣传,加上片名似乎听起来又有点烂片的感觉,所以似乎知名度不高。
但是,《倭寇的踪迹》却提名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新导演,《箭士柳白猿》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动作设计。
先聊聊这部《倭寇的踪迹》吧,也是根据徐皓峰的同名小说改编,我觉得电影很好玩。
故事讲的是明朝万历年间,天下太平,世间无仗可打。
但当年平倭寇的时候,戚继光自创倭刀对抗倭寇,到了这太平年月,两名前戚家军的军士意欲到民间开馆,将这套戚家军的技艺传承下去。
但武林总有武林的规矩,要开馆,就要武林认同,这片子讲的就是这两名军士努力获得开馆资格的故事。
这部片子我大爱,因为觉得太灵动了,第一次看的时候,我曾经心里默默飘过几次:“哇擦。”
比如,徐皓峰在片中“传授”了一种别样的武学技能:如响如影,说白了就是根据声音出击,以及根据影子出击的技能,主要用于低手v.s.高手的境况。
这个如影如响,不由让小丑联想到最近那部《火星救援》,都有那种技术宅的感觉。
阿蒙哥沦落到火星,靠知识技术存活;而《倭寇的踪迹》里面,低手就是靠这样的计算出来的武技打败高手。
这样的彩蛋,在片中有不少,整个片子透出了浓浓的黑色幽默,还可以划到喜剧,CULT武侠的范畴,而其中的喜剧元素小丑觉得还挺高级的。
和《倭寇的踪迹》比起来,这次徐皓峰这部《师父》,仍然有黑色幽默,但没有前者那么多,相对来说更为回归传统,稳扎稳打,整个态度也相对严肃了些。
其实徐皓峰参与的几部作品,都跟时代挂钩,比如《倭寇的踪迹》,讲的是时代变迁中的武人的故事。
《一代宗师》,讲的更是一个时代下,以叶问为代表的那些武师的故事。
《师父》也在讲时代,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武馆的兴盛繁荣其实是和政治挂钩的,《师父》的背景,就在于民国期间,在政治介入下,武馆由盛转衰的这样一个时期。
在清朝,民间是禁武的,到了民国时代,武馆却出现了畸形繁荣,在《师父》的小说中,徐皓峰写道:
“大清给洋人欺负得太惨,国人趋向自轻自贱。到建立民国,政府里有高人,知道重建民众自信的重要,但高人没有高招,提倡武术,是坏棋。”
即使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武行里面也有诸多规矩,要在天津武行开馆授徒,并不是挂个招牌就可以的,还需要符合武行定下的规矩,拜过码头,获得武行同仁的认可。
廖凡饰演的陈识,就是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从广州来到天津打算开馆授徒。
徐皓峰自己曾谦虚说道:《师父》没有《一代宗师》的那种大师范儿。
这部《师父》里面的武师,大多都是端着宗师范行成人事(成人只谈利弊,不谈对错)。
《一代宗师》中讲到了北拳南传,《师父》里,讲的是南拳北传。
只不过,这个北传的过程,其实并没有那么纯粹,比如廖凡到了天津开馆授徒的同时,他也布下了一个局。
这个局,就有如《一代宗师》所说:一门要成,总有人成了里子,有人成了面子。
在徐皓峰眼中,由于不再纯粹,因此片中的廖凡,政客,武行成名的师傅这样的人属于聪明人和强者,但不是高贵的人。
徐皓峰原著小说《师父》中还有这样的描述:
“在一个科技昌明的时代,民族自信应苦于科技。我们造不出一流枪炮,也造不出火车轮船,所以拿武术来替代。练一辈子功夫,一颗子弹就报销了,武术带给一个民族的,不是自信,而是自欺。“
所以,这部《师父》想要讲的内容,不是一个人的打打杀杀,而是时代与人。
徐皓峰曾经说过,真正的武术枯燥得和电影中的精彩淋漓毫不相干。比如一个马步和一个简单的挥拳姿势,他自己就练了一年。
这样的经验,来自于徐皓峰的早年经历。
徐皓峰的家族曾是晚清很有影响力的官宦世家,他的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高手。
但是李仲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拜师习武,被自己书香门第的家庭逐出,一生坎坷。
后来,李仲轩成就了武学的至高修为,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
徐皓峰从小就跟着这位二姥爷帮他整理形意拳谱的遗存与心法,之后十数年专心于搜集和整理民间武术资料,采访众多民间武术高手和道、佛教学者。
后来,徐皓峰更是根据李仲轩的口述,整理出了那本《逝去的武林》。
这书,讲的是一段武林故事,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
看了这书,万万没想到,在西单商场守门近50年的一位老者,却是中国武术界的一位至尊前辈。
再说回电影。
也因为这样的一个经历,所以,徐皓峰的电影里的武侠,更贴近于写实。
在徐皓峰的电影里面,看不到威压,没有飞檐走壁,一招一式,平实无华,打斗中,就是“啪嗒”两三下,干净利落地放倒对手。
比如在打斗方面,《倭寇的踪迹》中是这样的:
《师父》中是这样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更愿意把这部《师父》归结为武林片而不是武侠。
除了打斗之外,徐皓峰的电影和小说作品中,也能看到很多传统的武林,包括那个时候的背景,武林传统,规矩等。
比如在《师父》的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武林礼仪描写:
陈识坐定,这是个圆桌。没有递上帖子,摆上一个茶盘,五杯沏好的茶。围坐的馆长们依次拿杯。
陈识知道,这是以茶表态。如果剩给自己的茶,是最边上的一杯,大家还是朋友。
剩下的是中央一杯。这是为敌的表示。
还有这种关于当时传统武林规矩的描写:
--“习武人成名,多是打别的门派。如果自己师父有名,也可以打师父,称作“谢师礼”。无人觉得不妥,被打的师父觉得徒弟超过自己,是祖师技艺不衰,会请客庆祝。“
--“二十年来,拳师成社会名人,输不起了。“谢师礼”被严厉禁止,甚至青年人只能与同辈人比武,向前辈挑战,被视为大逆不道。“
《师父》这部短篇小说(收录于徐皓峰小说《刀背藏身》),获得了第十六届百花文学奖小说双年奖,而电影和小说的出入并不是很大,较大的不同就是电影在最后加入了一段打通关的打斗。
这段廖凡闯通关的打斗,徐皓峰自己说是致敬李小龙的《死亡游戏》,廖凡在巷子中,使用兵器放倒一个个前来的对手,打通关。
同样,跟对手间的对打,每个都是三两下干脆利落地解决,而其中出现了多番兵器,可谓是十八般兵器齐上阵。
列举几个,如下:
八斩刀:刀体短、刀面窄、刀锋尖,有一种使用的便利性。
▽
三尖两刃刀:前端有三叉刀形,刀身两面有刃,其前端三叉刀可作锁、铲之用。
▽
子午鸳鸯钺:钺分子午,一雄一雌,演练时开合交织,不即不离,酷似鸳鸯,故名“子午鸳鸯钺”,是八卦掌门派的独特兵器。
▽
战身刀:这把刀如果立起来能有一人高,抡起来很费劲,要一手握柄一手扶着刀背,两手持刀。长刀都有盾牌功能,战身刀更明显,刀杵地到胸口,重达九斤四两。
▽
有趣的是,当时徐浩峰与廖凡在拍戏之前达成过协议,如果廖凡拳法能够练好就对外告知其是咏春,练不好就另起名称。
而廖凡为拍摄该片“闭关”两个月刻苦练功,每天早晨凌晨四点就起床“死磕”刀桩学习咏春拳,开机前累计练习功夫超过了720个小时。
最终,咏春这个名字,出现在了电影中。
但我还是想说,这部电影是带有很浓厚个人风格的一部武林电影,看惯了天马行空的武侠的朋友,不一定会看得惯,甚至里面的武打也不是《一代宗师》里面那种通过剪辑来表达的写意及飘逸。
硬桥硬马干净利落的功夫,那个时候传统武林界的一个众生相的故事,才是徐皓峰的风格。
但是,对我而言,从《师父》开始,我想尊称徐皓峰一声徐师傅,您的武林很精彩。
————————————————————————
库布里克的小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