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荡寇风云》觉得好累,各种硬凑的情节,盼到最后戚家军终于骑着“泥马”把倭寇们赶走了,我长舒一口气:“泥马,算你赢了。”
影片中的戚继光变成了脸谱化英雄,通过各种机械的情景和生硬的伏笔拼凑出了所谓的“伟大”。为了讲他擅于突袭,就得突出别的将军愚蠢至极,每天在固定的时候吃饭、固定的时间进攻、然后在固定的时间挂掉;为了让戚继光的娘子在最后关头成为守城领袖,戚继光在家就是“妻管严”,这样家中“no zuo no die”的妻子在危难时刻就能成为披挂上阵守城池,这是什么逻辑?战争简直成了“过家家”游戏。
按照史料记载,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曾写下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同时,戚继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专家和军事工程家,他改造、发明了各种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战船、战车,使明军水路装备优于敌人。
可惜,编剧根本没有深刻地开掘戚继光的军事天份,仅仅局限于做表面文章,挑选士兵的方式是赶上了村民斗殴;训练士兵的方法是一边跑步一边借用《士兵突击》里的“不抛弃、不放弃”当心灵鸡汤;武器的改良就是把盾牌加厚了;创新的阵型就是盾牌的开合、开合,然后前两排蹲下,第三排放枪。最搞笑的是“泥马”,戚继光去民间考察,发现渔民在滩涂上行走的交通工具,村民告诉他:“这叫泥马”,后来倭寇撤退,戚军被淤泥阻隔,将士问戚继光怎么办,不等戚继光回答,观众们就知道了:“上泥马!”,果然,“泥马”出来了,雕虫小技成了起承转合的关键,悬念和解锁如此刻意,都说在转角遇见爱,我们在《荡寇风云》里转个镜头就能看见“假”。
影片的结构也是片段式的平铺,没有形成立体的呼应,倭寇的嚣张、戚军的英武、朝廷的昏庸都交待得很“老实”,就像是让观众阅兵,高举着牌子,大喇叭里广播着:“迎面走来的是嚣张队列、英武队列、昏庸队列。”这么老套的队型,居然是曾经执导《逃学威龙》、与周星驰合作《武状元苏乞儿》的香港导演陈嘉上安排的,他大概是在速成了解内地历史时,恶补了太多的抗日神剧。虽然导演反复说自己拍的不是抗日神剧,但终究,他还是拍了一部抗日神剧。
中国电影在塑造民族英雄的时候总会让人想起上学时硬着头皮写下的好人好事的作文恶梦。一般的套路就是编,最好是找固执变态的倭寇当对立面;二是夸的很低级,不懂怎样塑造人物的性格,所以,人物与情节两相脱离,英雄不像生活中的,不像战场上的,也不像是庙堂里的,反正就那么凭空而立。怪不得中国观众最爱看的还是孙悟空,石头缝里出来,自带神通。而对于如何做一个“人”,这是很难了解的事,大概因为中国人活在各种口号和符号里太久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