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5月9日报道 (文/结冰)提到电影,我们知道除了好莱坞之外,还有另一个地方叫宝莱坞。宝莱坞只是印度电影产业中的一部分,但是它所创造出来的影片拥有数以亿计的观众。我们经常在印度电影中看到许多的歌舞场面,拥有这一大元素的影片基本都产自于孟买的这一电影制作基地宝莱坞。
引进中国的印度电影并不是很多,这一次引进的《摔跤吧!爸爸》就有些不同。《摔跤吧!爸爸》并不像我们对于印度电影的固有印象――充斥着没事就来段歌舞段落的情节,而是认真讲述了一个女摔跤手的成长过程。
印度电影每年的产出量极为可观,一年高达上千部。每一部的时长基本都在两个多小时以上,这和当地的基本情况相关。当地观众认为只有电影达到三到四个小时之后,才能值回票价。他们在影院跟电影互动,沉浸在影片中,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吹空调。这一点放在内地是完全不太可能的,《摔跤吧!爸爸》在内地上映便做出了部分删减,从原来的169分钟变成现在的140分钟,原因之一就是时长。
印度电影的自嘲与价值观
印度电影很大程度上都对印度现实社会进行了生动的讽刺。我们熟知的《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对墨守成规的学校教育制度以及观念藩篱的突破,《PK》是对印度百态社会以及宗教信仰的深刻嘲讽,《小萝莉的猴神大叔》和《我的名字叫可汗》里均有反映宗教信仰的内容。
《摔跤吧!爸爸》里同样也有对于印度社会现状的反抗,这种反抗再次引来了一批对于价值观的争议和讨论。《摔跤吧!爸爸》里,父亲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未能完成的运动梦想,将它带有强制性地交给了自己的女儿们。虽然这一举动,改变了许多处于传统方式生活的印度农村女性的未来,然而父亲强加于女儿的价值观却招致批评。
但是不得不说,许多印度电影都直面了印度社会的伤疤。《摔跤吧!爸爸》里存在对于政府官员问题的直接揭露,比如给予好处否则拒绝从运动基金里拨钱支持女摔跤选手的情况等等。《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则全是来自外界对于学生的可怕压力,包括长辈、同侪,生存的艰难以及机会的稀有。很多印度影片都或多或小地贯穿了一些值得讨论的细节。
抛开类似《摔跤吧!爸爸》这种电影里争议极大的价值观来说,不能说印度电影在自嘲与反讽层面做到了极致,但至少有些讽刺确实掐中要害。反观华语片,只有在艺术片里才能看到目前中国社会存在的弊病,在这批艺术片里,能够上院线的寥寥可数。华语片当然有不少存在着自嘲与讽刺的内容,但是,往往这些内容都因为剪刀手不翼而飞,或者变成另一种强扭式的表达。而我们大多数观众能够看到的华语商业片针砭时弊的功用又十分欠缺。
印度电影成熟的工业体系
印度电影有着一套自成体系的工业形态,目前已经变得越来越精细,越来越成熟。除了每年较高的本土出片量,就影片放映以及观众族群的倾向性来说,印度本土自产的电影占到绝对多数。观众对于印度本土电影的共鸣感以及喜爱程度都极高,拥有足够稳定且十分庞大的电影受众群体就获得了足够强大的动力。
另外,就印度本土电影而言,它们也细分了许多不同语言类型,这些影片均有较多的观众。而华语片中,具有不同地域语言特色的影片绝大多数都是艺术片,例如之前的《塔洛》《路边野餐》等,几乎没有多少观众愿意走进影院观看,更多的观众被引进的好莱坞新片以及华语商业片所吸引,他们图的更多是无脑式的轻松。
但是也不是说这种无脑式的轻松印度电影就没有,当然有。甚至,印度电影中的许多桥段都给予了华语片极好的“示范”作用。王宝强导演的《大闹天竺》在印度取景拍摄,里面的许多梗都来自于印度,比如在车上突然出现的十人壮男集体开挂等等,然而王宝强将所有的印度梗都用的莫名其妙没有品味。
其实,印度电影中层出不穷的搞笑桥段和包袱就是它最大的特点之一。华语片的“濉毕盗锌晌绞谴丛炝极高票房的喜剧系列,除了一部一部套路化的模版使用以外,剩下的优点依然屈指可数。在很多笑点的运用上,大部分华语片只停留在笑点的刻意堆砌上,并没有很好的揉合进去。
在印度电影中,歌舞是最重要的另一种元素。影片中许多歌舞内容的嵌入,让影片中的声画部分变得夺人耳目,当然,很大程度上夺得是印度当地观众。在印度电影中,很多歌舞段落的歌曲都来自著名的歌手配音,他们拥有许多粉丝,往往吸引着数多观众。歌舞加入电影慢慢地变成一种习惯,甚至成为我们印象中宝莱坞的标志。
对于影片《摔跤吧!爸爸》来说,搞笑段落较少,歌舞段落没有。相较于我们对于印度电影的印象来说,似乎变得更为严肃,然而节奏的把控倒也没有逊色。可以说,印度电影的工业体系逐渐完备,并且开始甩掉外界的固有印象。
印度电影与观众群体的距离
除了笑料与歌舞带给印度电影独特的元素衍生出一种特别的印度影片风格之外,印度电影还有一种特色就是通过这种文化方式向观众传递精神。面对当下的印度社会,而去做一些可能会得到改变的事情。
《摔跤吧!爸爸》引出来的对于印度社会的女性关注就是成功之处。我们不能直接拿印度电影里所透露出来的问题和三观来批评华语影片有多不好,这是无法比较的事情。但是从其他方面来说,华语片确有值得改进之处。
为了排片删减影片时长的情况,为了赚钱压缩文艺片排片的情况,为了明星效应带来的利益不顾影片质量的情况,等等,都是继续更正的。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越来越多的华语商业片甚至包括圈钱的综艺大电影占据更多的院线银幕,毫无价值观念传输可言的影片依然存在,这都是对于电影行业甚至是文化产业的巨大误导。
华语片已经在逐步地失去具有中国特色标签的这块土地,而印度在保有本土特色的同时,开始逐渐进一步改变。《摔跤吧!爸爸》在内地上映,对于印度电影的印象我们会更加深刻,它所刻画的对于一个女摔跤手的成长燃起很多观众的热血,但是我们要警惕在文化输出以及自我的文化创造上相博弈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