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传媒圈(ID:chuanmeiquanzi)
在过去短短两年之内,电视银屏上的综艺节目数量从215档井喷至600多档。比大量同质化节目更令人尴尬的是大规模的综艺明星同质化,当然,与之并行不悖的是综艺明星片酬的激增。
问题来了:钱都砸给明星了,综艺还能好么?
实际上,一线明星并不能决定一档节目必然成功。综艺节目高价聘请明星加盟依然难逃同质化问题。而平台消耗过多的人财物力于季播节目的明星争夺战之中,长此以往,将使行业本身陷入恶性竞争的怪诞局面。
<>明星当道:烧钱的季播综艺
>某知名节目策划人在2016年接受记者采访时就道出了市场增量与明星片酬的关系:“电视台和网络综艺的增速明显,但明星是有限的。大家都想抢一线明星,他们的身价上涨是必然现象。”
该策划人认为,中国观众对明星的依赖也是一个决定因素:“观众这几年已经养成了唯明星论的收视习惯。有明星就有话题,有话题就能赢得收视和点击。”
国内知名制作公司项目负责人H女士透露了当时综艺节目明星的市场价格:“准一线明星的价格为2000万元起,而国内一线大咖的报价都是3000万元起。”
我们来算这样一笔账,如果明星拿走了总成本的三分之二甚至更多。那么决定这节目策划、拍摄、后期等一系列制作层面的预算不得不一再降低,留给节目制作的预算连个零头都算不上,何谈节目质量?
作为综艺节目的重要元素,明星的参与本无可厚非,但一线明星也无法保证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将太多资源精力投注于明星争夺泥潭,行业本身将陷入恶性竞争的怪诞局面。
令人遗憾的是,大规模的砸钱明星带来的也并非是百分之百成功。范冰冰天价加盟《挑战者联盟》,携手男友李晨,更有鲜肉吴亦凡、林更新、大鹏、陈汉典加盟,首播收视率只有0.93%,尚未破1,而同时段的常态节目《快乐大本营》收视率高达2.12。
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似乎一再证明,明星的知名度并不和节目收视率成正比。卫视季播节目中这样的一些行业乱象,对于一些那些资本实力较弱的卫视来讲,根本无力承担,实乃平台之殇。
<>稳中求进:燃情的周播综艺
>对比季播节目和常态节目分析综艺大市场,可以发现,近期不少老牌节目,例如《非诚勿扰》、《快乐大本营》、《一站到底》收视率屡屡破1,在季播节目不断雄起的当下,依旧稳健甚至频出惊喜。
从节目模式的角度来说,《快乐大本营》几位嘉宾,主持人,围绕某一主题展开谈话、游戏。虽然也有明星大咖的到来,但节目本体归根到底都是“人”。这里的人包括市场主体、创作主体和主持人、嘉宾。严格意义上来说,节目形态是不可引进、只能创造的,因而是独一无二的,体现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调性,而这种调性是由本体来规定的。
《天天向上》虽然是小咖,但在节目形式上十分的“去明星化”,这种类似于“星素结合”的去明星化综艺也不乏收视和口碑,并且可以保持持久的新鲜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位上场的嘉宾是谁。
《非诚勿扰》则完全是素人当道,这样一种“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节目类型,使得节目更好的与观众在情感上达到共鸣,从而培养观众的长期收视习惯。这三档周播常态节目充分体现了两个平台的本源属性,与平台气质已然融为一体。此类周播常态节目堪称清流一般的存在,亦是卫视遗失的美好。
一个节目的情态是在节目的进展过程中逐步地、自然而言生长、发展出来的。所谓情态,即指人的情感状态,它有三个递进的层次:人物、行为和感觉,即人物在做了某种行为之后所产生的感觉体验。观众享受于一个节目的情态之中,这种节目情态就会升华为节目气质,而这种气质又会反作用于平台。
从平台方的角度,常态栏目才是彰显一个平台标识最重要的符号。例如《非诚勿扰》就与江苏卫视的“情感”属性相辅相成,成为江苏卫视幸福品牌标签化的象征。一档好的综艺节目,其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以模式化的生产方式为基础,通过内部创新为节目注入持久生命力。
从电视行业的角度出发,不能仅靠切换爆点来吸引受众从而赢得关注,眼光要放的长远。周播的常态节目对于明星的培养、平台的稳固以及整个电视行业的良性发展都有着积极作用。
<>双拳出击:共赢的组合模式
>明星自身携带的话题性和影响力不容小觑,但只靠高薪砸星换来的收视一定无法维持,甚至会影响到节目的整体制作。
对于一档综艺节目而言,想要获得更加长远、稳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保持节目自身的品质,保证节目内容、题材设计、宣传包装等方面的质量,同时还需不断创新,以新的内容或形式持续抓取观众的注意力,避免出现审美疲劳,才能保持综艺节目的收视率,并延长节目的生命周期,扩大自身品牌影响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进一步占有市场。
明星争夺战中,看似明星赚到了钱,节目赢得了收视,可节目作为这样一个平台的具有共生共在关系被打破了。只有把节目变成一个富有平台特色的精品区打造,才能真正实现价值的良性循环。毫无疑问,优质的综艺节目总是以内容驱动资本,而不是资本驱动内容。只有牢牢把握内容为王这样的制作准则,让资本为内容埋单,才能真正实符合市场规律,使节目保持持久生命。
不得不提的是江苏卫视的节目产业链。一度创下过破5收视奇迹的《非诚勿扰》开播到第八年,从先前的“爆灯”“爱转角”微创新,到“海外专场”“职业专场”,再到启用“男神季”概念,不断尝试多种可能。其中,完全颠覆节目视角的1女 VS 24男,从另外一个维度开启了对爱情中两性关系的探索,播出之后收视同比上涨近20%。
另外在周间时段,《一站到底》和《芝麻开门》形成了益智类的小节目带,成为江苏卫视另一大常态节目竞争主体。就季播节目来说,与《非诚勿扰》同题材的季播《我们相爱吧》与之形成婚恋交友的联动效应。而《最强大脑》作为无人竞争的季播类型,坚持到了第四季,也形成了江苏卫视在周五晚间的强势产品。
对于卫视平台来说,以品质佳不低俗的常态节目做保障,加上与时俱进的季播爆款节目,才是平台价值得以延续的双保险。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