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晚报评论员 石迪
4月15日晚,《歌手》总决赛落幕,林忆莲夺得歌王。本季《歌手》的整体收视率和微博关注度都可圈可点,但和巅峰时期相比依然存在不小差距。决赛当晚,李健和岳云鹏的合唱成为全场为数不多的亮点,在上演了连续数年异彩纷呈的音乐盛会后,这档王牌音乐类节目似乎显露出衰弱迹象。
无论是观众还是制作者,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这种悄然发生的变化。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设置悬念、对于多位一体的剪辑、对于音乐文化的情感渲染、对于现场投票的“末位淘汰制”等一系列叙事策略,观众已经熟稔于心,并从那种集体无意识的怀旧情绪中脱离了出来,甚至产生了审美疲劳和抵触心理。
电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包含大量连续性叙事元素的媒体,从叙事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档音乐类节目,其叙事模式从新到旧的变化,所演示的是一种传播范式在市场上由盛转衰的过程。很大程度上,节目构建叙事场阈的机制不再充分有效,文本言说的合理性受到某些挑战,多重视角被观众熟悉和摸透,这实属传媒领域常见的现象。
任何一档爆款类娱乐性电视节目都存在生命周期,强势如《快乐大本营》,近年来也颇显颓势。本质而言,随着综艺节目竞争的深入以及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节目遭遇阶段性瓶颈的概率在增大。像《歌手》这种强档节目,也在一方面继续产出赵雷这种现象级歌手的同时,另一方面却不得不面临市场份额逐渐坍缩的现实。
因此,正如媒体要引领核心价值,音乐类节目兼具专业主义和娱乐性,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应该发挥创新精神和工匠意识,注重对社会文化的正确导向,注重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的精雕细琢,并警惕一种利润至上以及将叙事模式套路化的观念取向。
在音乐类节目的升级过程中,纪实性、互动性和拟态性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但这些仍无法支撑其可持续地发展。在主流观众的期待区间和兴趣视野里,许多曾备受关注的节目都已经悄然远去了。从这一层面讲,让综艺节目保持长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一件任重道远的事情。《歌手》面临的转型之艰,应该也是很多同类型节目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来源:深圳晚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