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博话题完全沦为追星党的后花园,有事没事一个生日或者自拍就能引爆整个舆论;
当百度搜索风云榜几乎就是现实版的吐糟大会,一不小心就上演各种毁三观剧情;
也许只有微信朋友圈里的骚气以及今日头条上的俗气还能够让我们停下脚步,静静的呼吸、欣赏这个世界的光怪陆离,然后主动又或者被动与它同流合污。
毕竟在这个娱乐至死、盲目追新的世界,传统永远是被人遗忘、又或者只是拿出来吐糟抨击的素材。
于是,传统文化“娱乐化”,藉由综艺娱乐的话题效应来激起围观群众对于传统文化的“追悼意识”,让传统文化在娱乐综艺的生态中“回光返照”似乎就变成了一种政治正确。
其实,追根究底,综艺娱乐本来就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不管是综艺精神爆炸的日本、还是娱乐精神发达的韩国、综艺的本质就是“人的娱乐精神”;只是当下过度发展的娱乐综艺似乎已经与民族文化割裂,再加上综艺人的创新缺失以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综艺形态借着形式和规则的外衣开始“昙花一现”。
就不提 2010 年 10 月江苏卫视开始制作的《非诚勿扰》,以及 2016 年 12 月由东方卫视制作金星主持的《中国式相亲》;。
这两者本质上其实没有区别:都是打着抨击中国传统包办婚姻的幌子做着“两性约炮”的勾当。
当然,说的文雅一些:它们只是把“相亲”这件事情放到了网络上,在娱乐大家的同时也给自己增加曝光度。
至于这一类的综艺节目能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见仁见智吧!
只是可惜了传统文化。
不论好坏,它们都将“背锅到底”。
OK!就不提综艺节目的现实价值了(你以为梦想基金就真的能够实现梦想吗?),至少它的舆论效应是杠杠的。
这不,2017年初藉由《最强大脑》《歌手》和《中国诗词大会》,余奕沛、赵雷和武亦姝这几个人都火到不行。
当然,除了余奕沛和水哥存在争议;后两者确实是实至名归。
《最强大脑》——传统文化的“昙花一现”
作为一个既不追星、也不追剧的吃瓜群众,峰少这些年耳濡目染也看过不少综艺节目,当然更多的都只是因为好奇,诸如《中国好声音》和《我是演说家》都看了好几期。
但这中间唯一能够坚持下去,而且一期不落还有满满期待感的,大概也只有《最强大脑》了。
不过今天的话题是传统文化和综艺的结合,也许就有人说了《最强大脑》是科学记忆以及日常训练节目,和传统文化八竿子都打不着?
但是你看过李威的《川剧辩脸》、杨硕青的《扎染密语》、谢超东的《皮影追踪》、苏泽河的《油纸江南》……
最强道具组可不是说说而已。
而且在最强道具组的鬼斧神工之下,我们的传统文化也一次又一次的穿越时空呈现在了这个“让科学流行起来”的娱乐化平台之上;让人目眩神迷、流连忘返。
只可惜在这一次又一次的饕餮大餐面前,传统文化终究只是道具,是配角;在一场又一场出乎意料的视听盛宴之后;
谁还会记得川剧辩脸的流畅动作?
谁还会记得扎染密语的细腻手法?
谁还会记得皮影追踪那是谁的手臂?
谁又会记那个打着油纸伞的丁香雨巷?
《歌手》——传统文化的“捕风捉影”
其实类似《我是歌手》的音乐综艺,峰少比较熟悉的大概就是《中国好声音》,吉克隽逸和李莫愁的那几期至今还有几分印象。
但是对于《歌手》这一类成名歌手混战的节目,峰少总觉得有几分“炫技”的成分。
其实深入一些来看,《歌手》无疑就是当下一些快“过气”的歌手在舞台上第二春的平台;和个人演唱会最大的区别大概就是一个知识单纯的捞钱,而另一个却还多了一个配合节目效果演戏的步骤。
庆幸的是,2 月 4 号这一期的歌手请来了赵雷。
庆幸的是,《成都》这首民谣把赵雷推上了风口。
我们就不谈这是为了节目效果、还是《成都》真的让迪玛希热泪盈眶;从民谣的角度来说,也许是传统文化在社会化娱乐时代的一抹曙光。
其实对于大部分 80 后、90 后来说,第一次意识到民谣的存在大概是高晓松和老狼的那首校园民谣《同桌的你》;至于第二次意识到民谣的魅力大概是泰勒·斯威夫特开始在格莱美上大行其道;至于第三次吗?大概是鲍勃·迪伦唱着民谣拿了诺贝尔文学奖。
这个世界变化的太快,我们有点跟不上时代。
于是第四次赵雷的崛起大概还有着观众们对宋冬野失望的迁怒。
只是民谣真的因为赵雷的《成都》就崛起了吗?
在所有人都开始鞭笞民谣歌词的“低俗”之时;君可知谢春花的《算云烟》?君可知李志的《动静》?
况且民谣还能代表传统文化,终究只是近现代传统文化的一个分支而已。
《中国诗词大会》——传统文化的“借腹怀胎”
如果说最近几天,赵雷一个人代表了中国民谣;那么,武亦姝就是中国古诗词界的Hecate(赫卡忒)。
<>2017年2月8日讯,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凭借不俗的实力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更成为网络内外的热议焦点。
>对于00后武亦姝的夺冠,峰少拍手称赞。
国内终于有了一档还能挤上明星话题榜的“文化节目”,这或许是《蓝猫淘气三千问》之后的又一次文化创举。
但是对于古诗词这件事情居然要靠着娱乐节目的推广才能进入大众视野,我们不觉有些唏嘘。
在大众摒弃了十年寒窗的“八股”又对“应试教育”恨之入骨的现在,连数理化都在被质疑它们的“实用主义”,古诗文大概也只能龟缩在小学时代叱咤风云。
其实,峰少没那么保守,没想过传统文化就该保持传统的样子一尘不变。
但是像《最强大脑》《歌手》和《中国诗词大会》这种拿着传统文化作为噱头,更注重舆情反应的节目来说,综艺对于传统文化的援手,是救赎还是反噬?
这三者都似乎更偏向于后者。
《最强大脑》还好,道具组满满的诚意;只可惜《最强大脑》没有能力建成一组中国脑力界道具“迪斯尼”。
对于后两者,如果说《歌手》是满满的套路,连赵雷自己都说是游戏而已;那么《诗词大会》就存在着争议,虽然短期的确会有不少人对于古诗词产生兴趣,但是长期对于小孩子的“早教”:为了娱人愚己而读书,这必定会成为一个悲剧。
当然,在被历史埋没和在综艺节目中“回光返照”之间选择一个的话,我还是会选择后者:与其被人愚弄,总好过见不得光。
而且传统文化还有一个必须“年轻”、必须“娱乐化”的理由:在这个国人存在感爆棚的时代,国人对于自己的传统文化极度不自信,也不认真。
原创|峰少|微信ID:Fun-Plus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