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文/孙佳山(中国艺术研究院)
近期,《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多档文化类综艺节目以惊艳的表现,在收视率和口碑上都双线飘红。然而,这股被称赞为“清流”的文化综艺热潮,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将要开启中国综艺节目的多元化格局?
因此,要理解和认清文化综艺走红的深层次原因,就必须重溯我国综艺节目模式的发展、变迁历程。文化综艺走红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并非偶然,其恰恰深植于我国综艺节目近30年来的内在演化脉络中。
从1990年代初开始,我国综艺节目大致经历了港台模式、欧洲模式、韩国模式三个阶段。
在上世纪90年代,与《综艺大观》同期的《正大综艺》,是内地引进港台综艺节目模式的发轫。
1999年,也是我国综艺节目自身发展周期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当年,所有省级电视台的综合频道陆续全部“上星”,由于成本高企、竞争压力大,综艺节目迅速成为了各省级卫视的救命稻草。这一阶段以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为代表,包括央视后来的《幸运52》《非常6 1》等。而第二个阶段,是以从《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为代表的,从欧洲引进的选秀综艺模式。至于第三阶段,则是主要来自韩国的诸如《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模式。
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普通观众的眼界被迅速打开,《正大综艺》等港台的综艺模式也很快就开始过时。
而《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选秀式的欧洲综艺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规则比较死板,每个人都有固定的角色,选手发挥的空间非常有限。
和这两个阶段相比,《奔跑吧兄弟》《爸爸去哪儿》等室外真人秀则有相对更大的发挥余地,这一类综艺节目近年来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只不过这一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在受到追捧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呈现出了同质化、过度娱乐化的趋势,这也是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基本背景。
和此前的三阶段的综艺节目模式不同,近期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可以看成是我国综艺节目发展历程的第四阶段,这一阶段也是我国不得不探索原创综艺节目模式的阶段。
从《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见字如面》等节目开始,我们的综艺节目模式开始探寻中国观众的基本价值认同,试图从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文化遗产中探索可持续的空间。文化综艺,这种“接地气”的节目模式,既不像港台模式的“嘻嘻哈哈”,也不像欧美选秀模式的“条条框框”,更不像韩国综艺模式的“大喊大叫”,在情感结构、价值观念、文化认同上与当下的普通观众更为贴近,自然受到了持续的热捧。
的确,文化综艺不可能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坚守,或者说是简单的情怀问题,单纯依靠这些说辞,在这个越来越“速朽”的文化娱乐市场中,绝不可能生存下来。好的文化综艺模式的最大价值,正是体现在它的认知价值对普通观众的文化启示意义,这也是这一波消费升级的内在要求。
尤其在当前明星“天价薪酬”横行、进口综艺模式引进受限的现实语境下,这或许是一种生命力更长、效益产出周期更持续的崭新模式。只不过面对文化综艺这股“清流”,我们还不必过于乐观,以我国目前文化工业的平均发展水平,在编剧、分镜师、剪辑师等一系列相关环节上,还是相对薄弱,还不能在较为丰富的层次上满足普通观众的文娱需求。
在这个意义上,这一波文化综艺的原创探索就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的综艺模式何时能够当之无愧的被冠以“中国”字眼,也是在未来再回看我们当前这一阶段的根本考核指标。
欢迎关注同名微信公号:媒介之变(mediachanged),转载须经授权。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