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何炅加入的《奇葩大会》,整体节目加分不少,就像马东在节目里说的“喜欢高晓松是由于他的学识和阅读量以及见识促成了他身上一股无缘无故的牛逼劲儿,喜欢何炅是因为他的高情商营造出的周到、八面来风和尽在掌控的气场,喜欢蔡康永是因为他有‘恶毒的心’,经常让人承受‘温柔之刀’”。在海选过程中,这四个人确实起了化学反应。
《奇葩大会》四人组合:
心善的何老师:招牌微笑,能给牌的都给;
搞怪的马东东:机智boy,擅长画风突变,制造爆点;
犀利的矮大紧:质疑时尖锐发问、不留情面;
温暖的康永哥:即使选手发言无聊至极,仍微笑点头。
然而,到奇葩说真正上线,就已经播出的四集而言,只想说:失望。
从制作的角度,整个节目的包装更华丽了,不管片头、过场、字幕,都比以前更炫酷也更洋气,但包装毕竟只是包装。
选手方面,连如晶也开始爱说俏皮话,而且是远离辩题的俏皮话,在场的人无不哈哈大笑,综艺效果制造出来了,但内容本身呢?只能说差强人意,不知道是被前面的综艺效果吸引了还是观点本身就不吸引人,目前本季中她的观点没有一句让我记住。
接着文章开头说,往季的节目,在高晓松和蔡康永的搭配中,总能对选手的观点进行“奇袭”,一句话颠覆之前的激烈辩论,这往往也是让人拍大腿的精彩时刻。
而这一季的感觉是:导师时间越来越多,选手时间越来越少。
台上的导师从4人增加到6人,台下主辩手也是6人,整场节目来自台上的声音远多于台下,闹哄哄。
(新增加的导师“下凡”环节也是很难加分,“下凡”和“不下凡”的导师区分并不明显,从时间上抢了选手的风头,甚至有导师用回忆法总结选手发言,简直拖延时间。)
再说这些台上的“新人”,每位都是大咖,大咖意味着什么?自带标签。就已播出的4集来看,二位离撕掉标签还有一段距离。
作为“会推书的创业家”,罗胖的语速和气场和“奇葩”这个词略显违和,即使穿上花哨的衣服,思维模式也还没有从“罗辑思维”切换到“奇葩思维”。难怪他一说话,弹幕就一片槽点……
老罗会管理,会沟通,但在肖骁、范湉湉这群“妖魔鬼怪”面前,hold住场确实很难,零星的亮点不足以支撑住他在场上的作用。
同为从央视辞职创业,张泉灵的互联网模式比马东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可能由于离开央视时间短,讲话还是一股“新闻会客厅”的腔调,依然停留在冗长又拖沓,随手弘扬正能量的阶段。
2014年,《奇葩说》作为网综节目的一股清流出现,因有态度、有对抗、三观正等等优点迅速走红。当节目的影响力逐渐变大,观众的要求也越发苛刻,期望越来越高。好像吃惯了粗茶淡饭的你,刚下馆子的几天觉得很幸福,天天吃馆子以后,馆子里的饭菜再可口,也不觉得多满足了。
《奇葩说》已经做了三季,以“辩论”为基础的呈现形式不改变的前提下,可创新的部分可以概括为导师、选手和辩题。
1导师方面原有的“马晓康”组合可以说是继《铁齿铜牙纪晓岚》后的又一个“铁三角”,默契和互补特质没话说。这一季何炅扛起主持大旗后,分分钟跳戏快本既视感,而蔡康永开始了又当爹又当妈的角色,时而利剑奇袭,时而糖衣炮弹娓娓道来。两位新人确实还没适应节奏,每次的BGM也都是柔情舒缓,进入催眠模式。
2选手方面
新奇葩的出场时间本就有限,目前仅有的印象深刻也是来自其娱乐属性,而并非逻辑性。节目里大多数时间是老奇葩、老导师和新导师的综艺秀,新人基本属于点缀,另外不知道是选手自愿还是节目要求,某些选手的标签化过于严重,甚至碰到三不沾的话题也要往自身的标签靠拢,结果适得其反,比如吴迪。当然也有让我佩服的新人,能做到有观点并用自己的经历和阅历支撑观点,比如刘楠。
3辩题方面就是要你非黑即白,在两难的境地下去选择。以往的节目里,无论是像“要不要牺牲贾玲救大家?”这样的脑洞题,还是“你选择大城床还是小城房?”这样的实际题,都让笔者产生一种纠结到无法选择的程度,但这季从辩题方面,真的有些黔驴技穷的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主观原因,这次的辩题都让我觉得don"t care,选择了一方观点后,双方的辩论也极少让我的立场发生改变。
最后,作为《奇葩说》脑残粉,希望这些都是节目组的“欲扬先抑”!
(文中图片均截取自爱奇艺视频)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