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开播的美剧中,豆瓣评分破9的就有10部:《宿敌》《傲骨之战》《风骚律师》《亿万》《越狱》《苍穹浩瀚》……
这些剧哥全都安利过了(少数几部还没安利的已经在路上),有的还不止一次。
以至于不少粉丝都“消化不良”了——
对呀,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
神剧频出。
时不时就要刷爆一波我们的朋友圈:
大尺度和大场面兼具的《冰(杀)与(操)火之歌》,烧钱又烧脑的《西部世界》,魔幻现实的《毒枭》,把心理描写拍出了文学笔触的《罪夜之奔》……
之所以称之为神剧,倒不是说无可挑剔,而是因为它们一定有突破你认知的地方,能给你持续的颅内高潮。
相较而言,你可以回想一下,有多久没有在大银幕上看到堪称神作的电影了?
的确,好莱坞仍然在生产“诚意十足”“值回票价”的电影,但我们始终难以用“神作”来形容它们。
《金刚狼3:殊死一战》《金刚》《速度与激情8》《奇异博士》《星球大战:侠盗一号》
其实,老牌娱乐杂志《名利场》早在二月初,就发文指出了这种尴尬的疲软:
<>2007年到2011年,好莱坞六大里的五大(华纳、福克斯、索尼、环球、派拉蒙)总利润下降40%,北美电影票房严重缩水,剧组人员配置冗余,效率低下……
>甚至还不禁唱衰道——
好莱坞药丸
好莱坞电影完没完蛋,现在断言,还是太早了。
但,毋庸置疑的是——
美剧最好的时代,已经来到。
还在抱着“电影咖比电视咖大牌”这样的门户之见?
是时候转变观念了。
在过去,或许是。国际大牌演员通常都活跃在大银幕上,而美国的电影界和电视界又是分工明确、自成体系的两个圈子,想跨界,难。
但现在,次元壁正在打破,逆转正在上演。
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奥斯卡影帝影后们,竟然跑来演美剧了。
《真探》有马修·麦康纳,《纸牌屋》有凯文·史派西,《西部世界》有安东尼·霍普金斯,达斯汀·霍夫曼去意大利佛罗伦萨演了部《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
一水的奥斯卡影帝。
《宿敌》里的杰西卡·兰格和苏珊·萨兰登,《大小谎言》有妮可·基德曼、瑞茜·威瑟斯彭。
全是奥斯卡影后。
大牌影星纷纷“放下身段”去拍小荧幕作品,放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跨界的不仅是演员,还有导演。
亚马逊(Amazon Studio)去年请到了伍迪·艾伦主笔迷你剧《六场危事》。虽然成品质量不敢恭维,但着实也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凭借《大象》拿过金棕榈大奖的加斯·范·桑特,今年也有一部《当我们崛起时》。
显而易见,越来越多的电影资源,正在向电视剧产业倾斜。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再自然不过的道理。
看看近年来节节攀升的电视剧投资你就明白了——
《纸牌屋》第一季的拍摄耗资6360万美元,第二季则耗资逾5550万美元。
《冰与火之歌》第一季的投资大约6000万美元,第六季更是高达1000万美元一集。
不管是剧还是电影,它们作为文化产品,都在想方设法抓住观众的注意力。
在这一点上,美剧的性价比要更胜一筹。
就拿目前史上最烧钱的美剧《王冠》来说,一季的制作费用高达1.7亿美元。
但是,在一季10集,每集平均52分钟的情况下,这1.7亿美元的《王冠》占据的就是观众520分钟的时间。
而随便一部大片就要花费将近2亿美元(《骷髅岛》成本1.85亿美元),却只能占据120分钟左右的“注意力”。
对于观众而言,美剧的性价比更加突出。
想想看,在北美如果只要9.99刀(Netflix最受欢迎的包月套餐就是$9.99/月)就可以打发掉一整个月的闲暇时光,那为什么要花10几刀看一场才2个小时的电影呢?
而且在电脑上、iPad上、手机上,在床上、沙发上、地铁上,随时随地想看就看。不用掐着时间、踩着点、大老远跑去影厅,就为看一部电影。
只要9.99,随便挑随便看,你真的买不到吃亏也买不到上当。
别以为美剧只是便宜,它的内容品质已经开始反超电影了。
因为在起跑线上,美剧就先胜一筹——
它比电影更了解自己的观众。
当电影还在苦苦找寻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押宝时,美剧在网络播放平台上,已经可以通过分析用户的观看习惯,推送“私人订制”的内容。
换句话说,大数据,还是美剧玩得6。
比如,近年来连续被评为票房毒药的亚当·桑德勒,最近的两部电影《假死新人生》《荒唐六蛟龙》口碑扑街。
然而网飞却能重新发掘亚当的价值,抢着和他合作,一下子签订了四部影片的合约,将陆续在网飞首映。
你担心网飞会赔钱?其实人家首先想的是抓住用户。
网飞的首席内容官Ted Sarandos表示,他们是在分析了大数据后决定与亚当·桑德勒联手的:
人们喜爱他的电影,在Netflix平台上用户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观看他的电影,而且不分年龄和国籍。
同时,美剧的创作心态,比电影更稳健。
看电影,是一锤子买卖——看到一半发现是烂片,你还能退票吗?不能。
但看剧,是细水长流——看的过程中,观众只要觉得不爽,随时可以弃剧。
所以,在内容上,美剧难以投机,难以敷衍,因为你骗不过观众。
连好莱坞著名制片人Gavin Polone在接受Vulture采访时也说:
电视频道没有过多的时间去思考营销之类的东西,只有更高质量的内容和更强的独特性,才能在市场上博得青睐。
所以看着看着你就发现,电视不再意味着“肥皂剧”,反倒是电影越来越水。
由于担心分级制会缩小市场,商业大片日益保守,不敢越PG-13的雷池一步。
尽管有《死侍》和《金刚狼3》,但是能做到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商业R级电影却越来越少。
美剧的尺度,却显现出百无禁忌的势态。
《行尸走肉》洒起血浆来毫不手软,《大小谎言》里一言不合就啪啪。也不奇怪,毕竟常年贡献神剧的HBO,镇台之宝就是一部《冰(杀)与火(操)之歌》。
《大小谎言》里妮可·基德曼被施暴
不仅尺度大开,题材上美剧也是全面开花。
如果你想看好莱坞女明星撕逼,欢迎收看《宿敌》。
想看漫画故事的衍生剧,有大表哥主演的《大群》等着你。
想看古装时代剧,还有《王冠》可以看。
想看纪录片,有刚刚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的《辛普森:美国制造》。这部总共5集的纪录剧集,是史上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奖的美剧。
同样的题材,和电影正面刚,美剧也不虚。
同样关于机器人自我意识的觉醒,《西部世界》能用形而上的思辨,挑战你的智商。
电影《攻壳机动队》拍出了原动画的“壳”,却把“魂”给丢了。
穿着秋衣秋裤卖力演出的寡姐也没能挽救《攻壳》的口碑
漫威的电影,尽管商业上步步为营很是成功,但是几乎每部作品在剧情设置和人物塑造上,都趋于平庸。
至于X战警,《天启》里无聊的剧情和诡异的人物造型,更是让人尴尬到脸酸。
同样是超级英雄故事,《大群》里就展现出了编剧嗨到飞起的脑洞,把电影用烂的套路搅了个粉碎。杂糅了科幻、悬疑等各种类型,单看第一集就已经极度烧脑。
美剧和电影各自的成绩单,通过数据来看更直观——
在IMDb电视剧Top 250里,2010年之后的作品就占到了35%之多,2017年的新剧有3部上榜:《禁忌》《大群》《大小谎言》。
反观电影,IMDb电影Top 250里,2010年之后的作品仅仅占到13%,其中2017年上映的电影只有2部:《金刚狼3》《逃出绝命镇》。
谁更有创造性,谁生命力更旺盛,一目了然。
其实,电视对于电影产业的冲击,这不是历史上的第一次。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影院是主要的娱乐场所,电影在观看性娱乐项目中占有80%的市场份额。
而40年代末到60年代,电视的出现并开始普及,好莱坞电影制作随之跌入低谷。
直到1959年米高梅公司投入巨资重拍《宾虚》:18英亩的外景场地,1000组建筑物,43台摄像机,18辆战车,5周的拍摄时间,78匹马和数不清的苹果,据说在战车比赛的场景中还出现了15000名临时演员。
这部空前的大制作,当年引发轰动,斩获了11项奥斯卡奖,也把原来流失的观众重新唤回电影院。
大投资、大场面、大制作,向来是好莱坞的生财宝典。
但现在逐渐变成了,除了视觉特效,观众好像真的没什么理由花钱进电影院。
电影产业的大佬们变着法儿在格式和技术上推陈出新:3D越来越逼真,IMAX效果越来越好,CGI毛发越来越柔顺,场景越来越华丽……
但除此之外呢?
你在爱情片里,难以被爱情感动。
在思辨科技与自我存在的意义时,你感受不到身体被伤害和再造的痛感。
《美女与野兽》投资1.6亿美元,《攻壳机动队》投资2.5亿美元。他们老老实实把钱花在了制作上,不假。
但是在故事和思想上,都不约而同地保守处理,止步不前,畏畏缩缩。
事实上,大投资、大制作是票房的保障,同时也变成了电影创新的重负。
因为输不起,你不敢放手一搏,纵身一跃。
在美剧正野心勃勃地开疆拓土的时候,好莱坞却在想着守成。
但要知道,世上本没有什么万世不移的基业,也没有什么经得起坐吃山空的老本。
最安全的地带,往往隐藏着最深刻的危机。
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按部就班就等于坐以待毙。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