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实我到现在也只看到《人民的名义》的第四集,而且也没有计划继续追下去。
因为从第一集开始,我就发现电视剧里有太多的BUG。
比如侯亮平带队搜查的时候竟然没有见证人;
比如一个最高检的处长就赶批评一个省院的检察长;
再比如一个省检察院的反贪局长竟然敢在省委还没有作出决定之前就通知下属提前动手……
作为一个做了四年反贪工作的侦查员,这些剧情的安排在我看来绝对可以贴上“漏洞百出”的标签,简直太不讲政治了有木有。
不止是我,警察、法官看了也都会有类似的感受,比如股权纠纷的问题、比如警衔的穿戴问题等等,还有很多。
对于天生爱纠错、爱“找茬”的法律人来说,坚持看下去的话,估计尴尬癌都会犯了的。
所以,也许《人民的名义》真的不适合公检法的小伙伴去追,除非你真的是超爱达康书记的欧式双眼皮。
但,你能因此就说《人民的名义》失败了吗?
其实并没有,相反,我觉得它很成功。因为这部剧,本来就不是拍个法律人看的,而是拍给人民群众看的。
中国的电视银屏,已经被各种宫斗剧、玄幻剧、抗日神剧霸占了太久了,而这些剧真的是越看越傻。
人们迫切的需要一部能够反映当下社会生活、政治生态、法治现状的电视剧,需要一部能够反映我们国家反腐败工作的电视剧。
从这一点来说,《人民的名义》是成功的。
它成功的让全社会的注意力聚焦在“反腐败”这样的一个话题上。通过这部电视剧,可以增强人们对于反腐的信心,也展示党和政府、司法机关对于反腐的决心和勇气。
2
最近,《人民的名义》被骂惨了。
骂的主力军是人民警察。他们本来追剧追的也挺开心的,但追着追着就不开心了。
因为,他们发现里面的警察几乎没有一个好东西。从公安厅长到公安局长,个个都是坏蛋。
于是警察的自媒体愤怒了,一篇篇矛头直指《人民的名义》的檄文迅速的在网络迅速传播,他们给该剧扣上了“辱警”的帽子。
甚至逼得周梅森甚至不惜以提前剧透来平复这种情绪,他扯起嗓子喊:警察同志们,不要着急,警察群体也是有好人的,剧中的赵东来就是好人,你们要有耐心。
其实,我特别理解那些警察的心情,看着穿着警服的演员,感觉就像是自己的战友一样亲切,结果个个被写成了坏蛋,这不是破坏警察在人民群众心里的形象吗。
不仅是警察,纪委的、法院的小伙伴,都很不爽。
有人说:一部剧追到现在,发现无论是警察、还是纪委、还是法院,都没几个好人,好像中国的司法公正,尤其是反腐败工作全靠检察院在撑。
甚至有人出主意说,让公安部拍一部《人民的盾牌》,让人民法院拍一部《人民的锤子》......
我今天还真的就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就是《<人民的盾牌>拍出来了!》,点进去一看,写的是人民检察官陈海酒驾,陆亦可掌掴拦住他们的交警,最后被人民警察给查办的故事......
要我说,人家看的不爽的确有道理,就像我看到有的影视剧里的检察官形象不好,我也会不爽是一样样的。
但我同时也觉得真的不必担心群体的形象被破坏。
就像那句话所说:十部影视剧所带来的影响也抵不上老百姓一次亲身经历。
毕竟,对于百姓来说,他们对于任何一个群体的最终评价,还是来源于其在实际接触这一群体之后所产生的感受。
3
新闻报道说,这部《人民的名义》周梅森一共写了八年。
但计算他写的再久,在党政、司法机关里体验生活的时间再久,也终究不是一个纯正的法律人。
因此苛求他写出跟实际办案完全一样、毫无瑕疵的剧本,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
毕竟,这只是一部电视剧。它来源于生活,但又不得不进行艺术化的创造。
就像在剧中,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关系,不是师徒、就是父子、叔侄,这在现实中几乎就是不可能发生的。
又如检察院反贪局的那几个小年轻,好像一天到晚无所事事,就知道卿卿我我谈恋爱。
所以,对于那些有志于加入公检法的小伙伴,你们可千万别把这部电视剧当真,看看热闹得了,你要当了真,也就真的是犯傻了。
话说回来,这部剧中的绝大多数人物、案件,其实也都是有原型的,作为法律人,我们依然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观察、去研究、去解读。
比如,关于剧中的股权纠纷,到底牵涉怎样的法律问题,到底该如何去判,都是我们可以去思考的。
我想,利用这部剧所带来的关注度,从专业的角度去对剧中的问题进行解读,向身边的人来传递常识、启迪法治,才是一个法律人正确的追剧姿态。
最后一句:你们其实根本不懂检察官看这部电视剧的心情有多伤悲。
(CU检说法)
编辑:扇子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