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上人们大多数学业或事业繁重,在闲暇时间里多会选择看电视剧或电影来放松心情。现在的电视行业也越来越发达,各种类型的电视剧层出不穷。许多古代的电视剧里都少不了战争场面,而今天,我要为大家还原古代战争的真实面貌,从电视剧引领的"歧途"走回正确的道路。
先不说那些浮夸到人可以在天上飞的战争场面,对于那些充满玄幻色彩的设计我们也只能说编剧脑洞极大。只说历史正剧里的谬误,多是现代人根据想象来表现出当时人们的打仗场景。而如果现实也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那么人们的认知就会产生偏差,在联系史实的时候不能明白为什么中原士兵对抗胡人时那么艰难。
那时候还处于冷兵器时代,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去铸造战争兵器,什么样的生活生产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战争方式。在农牧业还没分工的时候,双方打仗时所使用的多为刀斧和弓箭等武器。
戈
而农牧业分工之后,以镰刀为原型的戈就出现并广泛流传开了,并且在中华文化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至今也有许多与其相关的成语频繁使用。
在《三国演义》里,群演手中拿着的武器就是戈。在这里,我就要开始纠错了。首先,西汉时期这个兵器已经不常使用了,剧中的群演拿着它做武器显然是不合适的。其次,仔细观察可以看到,"戈"的利刃在内侧,如果按照《三国演义》里的群众演员使用的戳刺方法,不如改用"矛",反而能产生更大的力量。那么,"戈"又是怎么用的呢?实际上,"戈"配合上战车,就能发挥出"1 1>2"的力量来。士兵们站在站车上,将"戈"从侧面伸出,无需动作,只要凭借着马车的前行,一大串脑袋就纷纷落地了。
说完了武器,我们来谈谈战马。当时的中原军队是没有骑兵的,一个是因为中原本地不产马,马儿变得极其珍贵,而那时候的马一般都用来拉战车;第二个就是因为,当时缺少一个虽然很小但极其重要的东西――马镫。经过证实,双侧马镫大致在北魏的时候才问世。在那之前,在没有马镫的情况下,人们只能靠双腿夹紧马背,手上抓紧缰绳来保持平衡,故而没能腾出手来打战。但游牧民族不一样,他们为了骑在马上方便,大多使用断弯弓作为武器。短弯弓和中原的长弓相比,虽然射程和省力性比较弱,但它可是骑在马上使用起来最方便的兵器。所以,传说中的三国英雄们在马上使用的各种神兵利器都不符合历史依据,那不过是编剧为了角色能够耍帅而设立出来的罢了。
马镫
观众还有容易一个误区,他们大多认为擂鼓多用于助威,实际并不是如此。在战前,军队将领多会设计擂鼓节奏,不同的节奏代表不同的意义,进攻、防守、变换队形,擂鼓在战场上多用于传递命令,而非打节奏喊口号鼓舞士气。
擂鼓
谈完了农耕民族的作战方式,我们来说说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究竟是怎么打起来的。电视剧里演的大多是两军对擂,士兵们在将军的带领下冲锋陷阵,一言不合就冲到一起乱打一气。如果这样,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胜负应该是五五开,但实际上在刚开始的时候,农耕民族是呈弱势的。前面也说过了,农耕民族打仗时并不使用骑兵,而是步兵,而游牧民族使用的骑兵使用非接触式作战,在距离农耕民族的步兵还有一段距离,在能够保证短弯弓的使用时就不再向前进,而是迅速地绕着农耕民族的步兵开始骑着马转圈,同时手上不停地放箭。这样的打法在网络游戏里被称为"放风筝",只有两条腿能够移动的士兵大多只能被动挨打。
为了能与敌军对抗,农耕民族的士兵们大多选择利用地形来和游牧民族士兵打游击,不仅能利用特殊的地形限制对方骑兵的优势,若是在山上,他们还能利用巨石和滚木等对付敌军,就地取材,屡试不爽。除了山,水域也是我们擅长作战的地方,利用这些地形可以有效弥补农耕民族在武器与战斗力上的不足。除此之外,农耕民族更利用地形来修建防御工事,并且在意识到胡人的作战方式更加具有优势之后,向其学习,建立属于自己国家的轻骑兵,并改变服装和武器以配合作战,这在秦始皇陵里的兵马俑就能体现。
但在之前也说过,中原地区本身不产马,马匹的质量和数量都不是很乐观。直到汉武帝时期,从西域大量引进优良品种之后,国家大力发展轻骑兵,将控制下的草原地区发展成为马匹训练基地,中原的作战方式才开始偏向马上作战。但在实际情况是,驻兵、屯粮、建造军队等耗资巨大,加上中原人本身不适应草原的生活,所以在汉代以后也并不是每个朝代都能有效使用马匹作战,对抗游牧民族。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