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视剧

评论:抛开娱乐狂欢认真看《人民的名义》

评论:抛开娱乐狂欢认真看《人民的名义》

老检察长陈岩石,虽在职级上受到不公正待遇,却仍一心为了群众。

公安厅厅长祁同伟从“中弹不下火线”的缉毒队长腐化成了只关心仕途的高官。

原京州市副市长丁义珍,出逃美国后却生活在黑社会的阴影下。

高育良和侯亮平从师生关系,逐步走到了对立面。

山水集团的美女老板高小琴,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

李达康前妻欧阳菁,或许是许多“官太太”的缩影。

光明区区长孙连城升职无望,寄情天文,被网友揶揄“修仙的孙宇宙”。

一个区公安局的局长,就敢滥用公权,狐假虎威。

[文化谭]

编者按:《人民的名义》刷屏多日,在“达康书记”连水杯都成“网红”、上热搜的超级流量下,我们还是要严肃地讨论一些剧情之外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主旋律”能成为娱乐狂欢的对象?贫苦出身的官员真的更容易腐化吗?不看《人民的名义》的人,潜意识有漠视政治的因素吗?

《人民的名义》优势在题材

《人民的名义》虽然艺术性一般,但社会效应非常热,可以说“已经刷屏多日”。

能让美食家印象深刻的菜肴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黄蓉的“二十四桥明月夜”这类绝无仅有的好手艺:“先把一只火腿剖开,挖了廿四个圆孔,将豆腐削成廿四个小球分别放入孔内,扎住火腿再蒸,等到蒸熟,火腿的鲜味已全到了豆腐之中,火腿却弃去不食。”还有一种呢,是吃到绝无仅有的食材,譬如熊掌、象鼻、鹿筋、猩唇,吃时会倍感震惊。

同样的道理,能让多数观众有共鸣的影视剧,无外乎制作和题材。《人民的名义》主要是后者的优势。反腐剧现在重现荧屏,已经是政策的胜利了。所以,虽然就叙事、剪辑、对话、导演功力上来看,《人民的名义》疏漏不少,但谁在乎呢?重要的是它拍了什么,而不是怎么拍。

“旋律”先有真假,再分主次

在传播学上,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认为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它可以广泛培养人们关于社会现实的态度,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

但是,今天我们的电影电视界是怎么培养我们的呢?天天演宫斗、玄幻,帝王、穿越,从不睁眼看社会生活,一个比一个怯懦;还有胡编乱造的抗日,假模假式的奢华,鲜廉寡耻的耽美,毫无艺术家的良知,一个比一个可鄙。电影界大多如此,以金钱为行业信仰,电视界就别提了,打开每一个频道,大都是娱乐节目“扛把子”。

再来看看《人民的名义》,它真的在反映社会现实,直击国家治理的痛点,这种良心剧,是真正的作品。在提到这部电视剧时,很多报道往往会在剧名前加一个“主旋律”的定语。什么叫主旋律?旋律首先是有真假,然后才分主次。所以,不管它怎么拍,谁来拍,公众都会叫它主旋律。结果,连我这种只看“动物世界”的人都坐下来看了。这就是红,这是真红。这是带有血色和体温的真实的红,不是涂脂抹粉的化妆的红。

“尺度”不是指腐败官员的级别

至于“尺度”,我们说的尺度大小,可不是论揭露腐败官员的级别大小,而是要看立意,是舍本逐末还是正本清源?是缘木求鱼还是得鱼忘筌?如果停留在好看、精彩、惊悚上,那不叫尺度大,那叫雷声大。

如果说,记者从事的是发现事实的工作,而且是探索性的事实,目的是呈现个案的完整性和深度性,而不是推及总体的普遍性。那么对文艺作品来说,也是如此。

实际上,《人民的名义》跟从前的反腐剧比,虽然尺度空前,但跟现实的生活比,并不超前。国家现在是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从中央反腐倡廉的决心和力度看,这部戏是拍了刮骨疗毒,还没拍出壮士断腕。当然,我们也很难要求一部戏能走在中纪委和深改组的前面。

成为“网红”总比被“腹黑”好

据说,饰演李达康的演员吴刚,成了“网红”。最近采访不断。网红是个什么概念呢?大多是因为一件事而被网民集体关注的人。这些年我们见过不少网红,正面的不多,负面的不少,深刻的不多,肤浅的不少,出彩的不多,出丑的不少。更悲剧的是,很多青少年也向走红看齐,不管是因为出乖露丑红,还是因为百无聊赖红,能红就好。把“被人关注”错认为是“受人尊重”,这是中国社会的文化认同高度鄙俗化的一个最深切的表征。

虽说周围那些只关注偶像肉身明星脸的人,现在也追起了《人民的名义》这种政治剧,难得官场正面人物李达康成了网红,这很好,总比成为人民的“腹黑”好。在网上,这种正气之红,总比那些由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而捧起来的网红好。但话又说回来,在达康粉的阵营之外,育良粉、祁厅长粉也不在少数,这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了。

然而,李达康红了,不是更为正面的检察官侯亮平、陆亦可,这是为什么?作为反腐剧的主角之一,最后居然是李达康的表情包红了,是他的水杯、长腿之类红了,而不是某种英雄观、价值观红了,这又是为什么?网上有一篇不知是粉丝的“饭文”还是营销号的营销文《达康书记到底是好人坏人?可他已是我的心上人!欧式双眼皮和GDP都由我守护》有一阶段刷屏,大致说明我们这个娱乐时代,其主流还是话语的狂欢,而不是精神的皈依。

波兹曼在《娱乐至死》里说,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奥威尔式的,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滑稽戏虽然比监狱快乐一些,但你的灵魂并没有得到更多的自由。

看戏也别盯着出身

从第二集就落马的“小官大贪”赵德汉,到剧情愈发明朗时接连出现农民家庭出身的贪官,有评论质疑,这是在抹黑贫苦出身的人,强化原生家庭的重要性。

虽然从成长心理学的角度看,出身贫寒,更难抗拒金钱的吸引力,犹如久饿之人,见到盛宴更容易吃得过饱;但一个人是不是变坏,跟他的朋友圈关系更大。那个丁副市长和祁厅长平常都交什么朋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们成天泡在唯利是图的朋友圈里,呆在奸商群里,想要不堕落就难了。

看人不能只看贫苦,看戏也别盯着出身。好人坏人,不是一出生就决定的。坏人一开始都是好人,包括《人民的名义》里那些贪官污吏。再说,老革命陈岩石,不是出身也很贫苦吗,怎么没腐化?还有很多基层干部、下岗工人,也都算是苦出身。但是,很多我本良善的官员,为什么一个一个堕落下去?一个贪官,由善到恶,由廉到贪,和官场风气、政治生态大有关系。这个政治生态的“朋友圈”更为广义、也更为致命。

希望年轻人们多关心政治

我有些学生不看《人民的名义》,或许是因为个性,愈是热门的内容,他愈是拒绝。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沟通政治意愿、制约政府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手段。这种参与性,其实也是一个政治系统稳定运行的保证。而政治参与的基准是关心政治,如果你不关心政治,有很多可能,可能是你缺乏公民素养,也可能是你太忙,例如有韩剧、美容、饭局、找工作之类更大的事要操心。

当然,还有一种很大的可能:你在潜意识里抗议。政治参与有很多表现,其中有一种称为“政治不参与”(political nonparticipation)。但是,我还是希望年轻人们多关心政治,例如最近可以看一眼这部电视剧。当然,今后如果你们关心国家大事,应该争取写一部更好的。我看,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作为剧名就挺好。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

《13个原因》聚焦校园暴力等争议性话题

上一篇

《13个原因》聚焦校园暴力等争议性话题 《13个原因》聚焦校园暴力等争议性话题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下一篇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