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红拂女 吴立湘
《人民的名义》播到25集了,观众仍然是那批观众,但骂声也越来越多。如果说前10集还算聚焦在抓出逃贪官的主线上,从11集开始,无关紧要的水戏比重大了,郑西坡本是一个非主要人物,他和儿子郑胜利的戏却占到了1/3;还有林华华的八卦、陆亦可的相亲、小皮球的成长、侯亮平的家庭戏等都越来越多。尤其是郑胜利和他的宝宝,第15集里光他们吃饭就演了半集。这还是《人民的名义》吗?还是《人民的日常生活》?作为剧中最主要的年轻人,郑胜利、陆亦可和她的下属林华华,一个个的不让人省心:改名成“郑乾”的郑胜利,天天图谋着老爷子的钱;另两个明明是反贪局身居要职的官员,但智商和情商几乎不在线,经常出口怼上级,又或者作为大龄剩女被逼婚,或者作为鲁莽冲动的角色,用来推动戏剧冲突。
于是,“编剧矮化年轻人”、“丑化职场女性形象”的争议又甚嚣尘上,甚至还有妇女组织联名抗议该剧的行动。导演李路曾在采访中表示,想靠近年轻人所以才增加了很多情感戏、生活戏,但目前看来,似乎有点适得其反。从15、16集开始,该剧的剪辑也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三条主线平行混剪,总是上一秒还是紧张的查贪官戏份,下一秒就是松弛的生活戏,好好的紧张感似乎冲淡了不少。据娱乐资本论了解,郑胜利在原著中只有17页戏份,而开拍时原剧本更是只有40集,是什么样的机制,让一部本来有望获得满堂彩的突破性“神剧”,变得日渐俗气的?就此,小娱采访了电视剧行业的制片人、摄影指导和剪辑工作人员,试图弄清楚《名义》瑕疵的症结,以及行业的注水潜规则所在。
槽点1:剧情注水?17页篇幅的郑西坡父子竟扩展成了1/3的戏《人民的名义》开头两集就端掉了一个贪官,这样的雷厉风行却没能延续下来。一直到第18、19集,第二个贪官欧阳菁才被反贪局揪出来。在这十几集的工夫里,演完了大风厂的“一一六事件”、陈海车祸、侯亮平调任等主线,以及一堆支线。网友们的讨伐声中,最首当其冲的就是郑西坡父子的吃饭聊天日常戏。郑西坡是大风厂的工会主席,而大风厂只是整个贪腐链条的最初一环,他的儿子郑胜利,跟整个贪腐案子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在剧中占据了超多的戏份,他和他的女朋友宝宝,跟老爷子吃饭、吵架、和好,都能演上个三五集不带喘的。
实际上,有粉丝告诉娱乐资本论,郑西坡父子在原著384页的篇幅里只有17页,也就是说,这条线在原著中并不重要,最终也没有大的反转情节。
(用生命打赌这真的不是李诞蛋总……)细心的网友发现,演郑胜利的演员阚犇犇正是该剧的执行导演……所以,是“夹带私货”给自己加戏么?阚犇犇本人倒是在微博上正儿八经地转发了一篇“论郑胜利这个角色的重要性,你看懂了吗?”的文章……对不起,小娱确实没有看懂。我们出品的CEO谢智勇(前小马奔腾电影事业部首任电影总监)告诉娱乐资本论,这些戏确实很水,属于独立线,场景、人物完全与主角不交叉,拍摄可以做一个B组与A组拍摄同期进行、不影响进度,但可以贡献多30%的戏量。多30%的戏量自然就多出不少卖片的钱……而且,这也不是这部剧独有的现象。近年来许多号称严肃现实主义题材作品,例如去年的《中国式关系》,其实多少都有这种洗碗做饭、婆媳关系的戏码,基本都要占掉1/3的篇幅,这里头当然有投资方想最大化利润的考虑,但确实对观众来说十分不友好。归根结底,这还是中国按集购剧的模式在作祟。观众都在可惜《名义》没能上央视,但换个角度想,上央视就得砍成40集,对于制片方来说,不就少收了15集的钱吗?
而湖南卫视按集购剧,又是按集给广告商算钱的,所以,谁都想集数越多越好。要知道,湖南卫视借着独播策略,之前确实也以拉长剧集出名,《最美的时光》每集长度从45分钟缩减至25分钟,只有80集的《因为爱情有多美》最终变成了108集。《武媚娘》、《花千骨》等来回闪回、前后情提要的戏码更是非常之多。
还有一种可能是,对于这么一部特殊题材的作品来说,也许是担心删减过多,会在拍摄时特意多拍摄一些水戏,或者拍一些绝对过不了审查的戏让总局删掉,这样前后博弈,也许就能留下一些导演想留下的戏。看来,该剧被审查的那10个月里,免不了这样的角力。不管是哪种情况,如今注水明显是事实。那就不要强求每个观众都买账了。毕竟,有七八集就讲清楚一季故事的《纸牌屋》在,我们为啥要容忍长达55集还注水不断的《人民的名义》呢?不过,做过多部剧集的谢智勇认为这些其实情有可原,“这个戏投资和发行都不容易,卖片谈判的情况随时在变,每家平台的要求和预算都不一样,拍摄过程中临时加集数在所难免。”
槽点2:家庭戏呆板乏味、情感戏突兀、女性角色辣鸡注水似乎已经成了国产剧的常态,但如果注水得宜,其实观众也会看得津津有味。可惜的是,剧方坚持的要加入的年轻人情感戏、家庭戏,似乎有点太干巴巴了。例如侯亮平和老婆,在自己的床上还坐得腰板挺直、聊公事,炒个菜还要扯出一二三,简直有种新婚夜抄党章的荒唐感。从类型来说,《名义》算是一部职业剧,职业剧里究竟要不要加上家长里短?拉近影业项目总监田芳曾经多次跟小娱提到一个例子,韩剧《未生》筹划时就是因为导演坚持不加loveline,被韩国三大台拒绝,但最后呈现的效果赢得了满堂彩,该剧足够专业、职业、冷峻、迷人,这就是一个正面案例。我们出品的CEO谢智勇也认为,美剧英剧的职场剧里,即使有感情戏,也是点缀着一闪而过,勾连关系就够了。不过,《名义》的导演李路曾私下透露,编剧周梅森对剧中加入的这些谈情说爱教子打诨的戏还是挺认可的,“电视剧还是需要一些水,不然更要燃爆了”。这些家庭戏、情感戏究竟是水还是油我们暂且不讨论,令人最感不适的是年轻人以及女性角色设定,都浮于表面或符号化。比如说:
角色一:郑胜利标签:油嘴滑舌、不务正业、号称“解放思想”
小娱先剧透一下,原著中,郑胜利作为大风厂这条线的关键人物,利用自己的电商思维带着那群老年人,把这家制衣厂救活了。
但作为年轻人,我们可以发现郑胜利这个形象,代表了作者(或者说作者这样老一辈体制内文人)对年轻一代、对互联网文化的误解。无论是做营销时主要是用水军这种奇淫巧技,还是做销售时用浮夸油滑的嘴舌,实在代表不了新一代人的精神风貌。角色二:陆亦可标签:傻大妞、大龄剩女、沉不住气、爱顶嘴
陆亦可明明是一个年过30岁的中年女人,手下还管着好几号人,但遇事从来不冷静,侯亮平来接手陈海的工作时还会情绪化地咋咋呼呼,你当这是幼儿园玩站队表态呢?这智商和情商,是怎么当上反贪局高级专员的?
以及,陆亦可常常作为大龄剩女被催婚,这一剧情在剧中也占了不少,小娱不懂,这跟反腐有什么关系吗?编导对中国女性也太多恶意了吧!
角色三:林华华标签:恋爱脑、怼老板第一名、傻白(不)甜、掉链子有其上司必有其下属,陆亦可的下属林华华,整个人就跟大学刚毕业似的鲁莽冲撞(但她可是个科长啊!),天天嚷嚷着不想加班想去谈恋爱,不顾上下级身份催领导去相亲、关键时期上总是掉链子。
剧中陆亦可有一句台词是:“你终于知道我官比你大了啊?”是啊是啊,小娱也好想说这句话啊!
比起“汉东男子天团”的大势,《名义》中的女性角色却让人怎么看怎么扼腕。对此,小娱请教了一位专职的剧本医生,她认为,国产剧中的女性被定义成“大龄剩女”,其实也并不是这部剧的个例,只不过该剧中的男性群像确实太过亮眼,所以才反衬出女性角色的单薄。“其实这挺正常的,因为政治本就是男人的戏,这种女性角色只是作为一个功能性角色推动剧情发展,所以没有太过着力去挖掘她们角色的多样性。只是不符合都市中的现代女性对自身的投射,所以招人反感了。”既然如此,为何不能做一部全男班的群像戏呢?我们就爱看50 的老爷爷开会、尬戏,他们的日常可以看800集!谈情说爱并不是原罪,而是在一部严肃的反腐剧里,这些谈情说爱的戏码不仅不会中和紧张感,反而会模糊掉焦点,得不偿失。
当然,娱乐资本论也并不反对在高屋建瓴的政治剧中,穿插一些普通人的闲笔。无论是为了剧作的立体感,还是从贴合老百姓角度出发,都是有意义的,像陆亦可相亲时展现高校的贪腐,小皮球在小学中行贿足球队长来体现为什么贪腐要从娃娃抓起,都和该剧核心有一定的呼应。再仔细比较其他政治剧里的支线,像《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灾情片段体现的是严党国策改稻为桑的具体落地,《北平无战事》里梁经纶代表的学生生活背后是国共势力的互相渗透,仔细看这些精妙华章,并无废笔,也不拖拉。而《大明王朝1566》中刻意展现多种意向:如贯穿开场和落幕的大雪,如嘉靖帝精舍随处可见的太极八卦图,相比平铺直叙的《名义》,更是显得厚重一番。话说回来,当年同样是湖南卫视播,同样有针砭时事之意,《大明王朝》的收视扑街,估计也让《名义》在创作中有意接地气了许多。
槽点3:迷之剪辑背锅?不仅有种种令人费解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当成一大锅粥乱炖,也是《人民的名义》令人看不懂之处。举个例子,第14集里全都是主线的贪腐案,第15集里又基本全都是生活戏,但二者并无逻辑推演上的前后关系,难道不能在同一集里兼而有之吗?另外,剪辑太过琐碎、总是让人跳戏。例如第17集里,李达康在信访办训斥孙连城,本是一段精彩万分、高潮迭起的紧张刺激戏码,但这段戏和陈海儿子小皮球在学校被老师训斥的戏混在一起剪,意图太刻意反而破坏了节奏。
这种需要一以贯之的严肃戏码,却被生活化气息浓郁的台词带到另一个场景,自然很容易出戏。一位负责电视剧剪辑的工作人员认为,对于这种多线叙事的作品来说,平行剪辑不是原罪,只是一些紧张万分的审案剧情,确实不适合与轻松的生活戏混在一起剪,“只能说导演没有合理安排素材吧”。另一位剪辑师则如此分析:“平行剪辑的两段戏,他们就是直接把两组行动戏切开放一起了,这是平行剪辑的大忌,因为平行剪辑必须过滤掉那些对方那条行动线发生时的戏,然后再接过去的时候,中间一段事件是跳过去的,这是为了制造两条行动线同时发生的紧张感,最后两条线汇聚到一个结果。而这个剧的很多平行戏就是直接连一块,台词并不咬合,都是为了接上一个行动线而去接的,很生硬。”那么,合理安排素材是什么样?就拿第15集来说,一边厢是沙瑞金和李达康骑车,李达康说起高育良;另一边厢是高育良和侯亮平聊天,说起李达康,两人不动声色在互相指摘对方,说的是同一件事,这种隔空角力就让人看得十分过瘾。
其实,剪辑如同影视作品的第三稿创作(一稿是剧本,二稿是拍摄),剪辑会让漂亮的镜头语言充满感情,也可以把单调的镜头变的更吸引人,更重要的是,剪辑能放大和烘托我们所需要的情绪。比如《现代启示录》里,《女武神的骑行》音乐片段和直升机轰炸的画面,这两段声画的贴合,意境的展示,都有如神助。但说起《名义》,不知道大家发现了没,每次一到两个人唠嗑的戏,准会响起下面这段有如地方电视台搞笑综艺的BGM……
总结:《人民的名义》还是一部不错的电视剧,只是仍然难免会有一些不足、有进步空间。被捧成现在的“神剧”地位,更多是建立在“难得一见”的基础上,该剧的社会意义毋庸置疑。观众在看剧时,赞赏的情绪不是因为其艺术水准多么高超,而是讶异于“这也能说”、“那也能拍”。据悉,接下来同个班底的另一部反腐剧《天上人间》(暂名)也已启动,小娱希望,在政策尺度已经逐渐放开的今天,能出现更多比《人民的名义》艺术水准更高、观赏性更佳的好剧,让这份全民热议来得更实在一些~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