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聊城晚报,读到大美聊城
本报评论员 孙文华
最近几天,电视荧屏又卷起一阵收视旋风。这次不是俊男靓女的真人秀,不是诗词歌赋的文化大餐,更不是血雨腥风的进口动作大片,这是一部反腐题材的电视剧,名叫《人民的名义》。
这部电视剧据说创造了几个没有过:
一是过审的速度,之前没有过。55集电视剧,十天过审。
二是电视剧尺度,之前没有过。这个反腐片涉及的情节,主要发生在省部级,级别最高的腐败分子,官至副国级。
三是参演的演员,老演员巨多。那位已经不年轻的陆毅,在其中已经算是小生级。
四是情节之夺人,都有真实的案例支撑,之前也没有过。虽然才播出十几集,但很多让人耳熟能详的反腐新闻里面的人物,人们似乎已经在电视剧里看到了影子:平日里简朴示人的贪官被抓,满屋子现金赃款的查抄现场,把点钞机累坏的惊人数额……一切都那么似曾相识,又是那么触目惊心。
五是追剧的人群,年轻人也不少,这之前也不多见。一部电视剧极难俘获老中青三代人的视线,《人民的名义》却以一部沉甸甸的反腐题材,抓住了很多年轻观众的眼球。在90后年轻人集中的豆瓣网上,该剧的评分从9.0起步,曾摸高9.1。
五大特点,让我们在追剧之余不禁深思:是什么造成了这种现象?一部正剧,怎么就获得了不同年龄段观众如此高的评价?
应该说,题材抓得准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在连续反腐不断加大打虎拍蝇力度的历史背景下,反腐败在最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了极高的支持度,也引发了最广泛的关注。腐败是哪里来的,腐败该怎么管住,如何全面正确评价一个领导干部,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干部腐败问题——这些沉重的议题,在电视剧里都以各种手法和情节予以了展现。剧中人物的生动丰满,也让观众深深为之吸引,在网络上,不同角色迅速有了自己的粉丝群。
艺术是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的。《人民的名义》所展示的剧情冲突,既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又是现实矛盾的高度集中和概括。这部最高检投拍的电视剧,反映的是反腐道路上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体制冲突。从这部电视剧在现实中引发的热议我们可以看出,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多种多样,群众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腐败行为也深恶痛绝。但在干部群体内部,如何看待做事和做人的冲突,如何解决发展和现实的错位,如何评价能吏和清官的历史地位,甚至在认识腐败从哪里来,是不是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腐败的产生等问题上,都有着非常多样的认识,亟须厘清。
一部电视剧像一个万花筒,在荧屏上转瞬而过,或许很快会被新的剧目替代。但现实中的干部队伍管理,却是一个长期的艰巨任务。现实中的反腐败斗争,更是和平年代另一条不太容易看得见的战线。《人民的名义》这部热播剧,已经用种种复杂的情节和丰满的人物设定告诉我们,要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几个字,是有多难,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领导干部深思。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