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都是大实话,之所以被解读为“尺度大”,是因为之前很多类似影视剧违背现实,不符常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知道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抑或兼而有之,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为影视剧拍摄设定了条条框框。
凑了回热闹,我追了几集《人民的名义》。
坦诚地说,这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好剧。剧本上佳——比较客观地展现了中国官场的现实;实力派演员云集——很多独当一面的老戏骨甘愿当绿叶;台词精雕细琢——剧中出了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对白。
但是,也没有传说中那么好,仍有一些细节上的“硬伤”。譬如,相比前两集的紧凑,后面剧情渐趋拖沓;有些情节、人物形象值得商榷,举个例子,在侯亮平上任汉东省检察院反贪局局长见面会上,作为下属,检察官陆亦可对新上司冷嘲热讽、公开要介绍信的一幕就有些脱离现实。
当然,大多数观众们并不在意这些小瑕疵,因为长期以来,精品国产剧太少,粗制滥造剧太多,这样的良心剧犹如一股清流,大受追捧在情理之中。套用郭德纲那句经典台词,这也是同行们的衬托。
媒体炒作的关键点是这部剧“尺度大”,突破了之前反腐剧的框架,譬如让副国级贪官现身荧屏,其实这是表象,《人民的名义》热播根本上源于相对客观地还原了中国政治生态。
这从很多台词里中可见一斑——“你以为别人敬他酒敬的是他的人缘,那都是敬他手里的权力”、“中国的政治生态是一把手掌握绝对权力”、 “坦率地说我们一些干部,其素质已经远低于一般国民的素质了”、“共产党人是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人民币服务的”……
这些都是大实话,之所以被解读为“尺度大”,是因为之前很多类似影视剧违背现实,不符常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知道是主观还是客观原因抑或兼而有之,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为影视剧拍摄设定了条条框框。以反腐剧为例,总基调必然是,腐败是极个别的现象,大部分干部都是清廉的;出事的往往是市长、副市长这样的二把手、副手,书记必然是一身正气的,每当反腐遇到困难无法推进时,一把手出场难题迎刃而解……
人物设定上也多为脸谱化,好人往往完美无缺,正义凛然,一心为公,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坏人则完全相反,没有人性,坏事做尽。无论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都没有人味。
这样的剧情,这样的人物形象,大家看着就比较假,因为它不是来源于生活,而是编剧们的空想,所以,观众们吐槽、拍砖。《人民的名义》之所以引发共鸣,关键在于它直面官场的现实,讲了很多实情,剧中的人物说了很多人话,让观众们觉得实在、不做作。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按理“符合现实、贴近社会”应该是影视剧制作的基本标准,但遗憾的是,相当一部分影视剧还达不到这样的要求,所以老百姓们不满意不买账,这也是《人民的名义》热播折射出的影视剧的宏观生态。
按照以往的经验,我们可以预见的是,《人民的名义》很可能会引发新一轮反腐剧的热潮。有必要先敲一下警钟,希望制作方们把更多精力、财力放在剧本打磨上,让剧情贴近社会,多说实话人话,多出精品力作,少拍跟风烂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