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媒体上校 老鸟智库专家
近日,一部几年前就已经完成拍摄的电视剧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在央视播出,引起了各方的广泛关注,甚至在向来不看好国产剧的豆瓣评分上有一万四千人综合打出了8.6分(不知道之前涉嫌拖欠水军钱的某电剧公司有何感想)。
没错,我说的就是《大秦帝国之崛起》。这部历史正剧的火热,似乎再次表明了良心剧终将被市场认可。但是笔者想说的是,一部良心剧积压几年后才播出,足以说明了我们当下的电视剧市场存在着许多问题。而大家对优质剧的渴望,无疑也是受到了太多烂剧荼毒后的真诚呼唤,那么究竟是谁造就了当下混乱的电视剧市场?
一、资本热捧 制作能力良莠不齐
如果从电视剧数量来说,中国电视剧已经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仅2016年全国各电视剧制作机构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国产电视剧330部14768集。如此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得益于社会资本对电视剧的追捧,大小影视公司如过江之鲫。不过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电视剧市场也是鱼龙混杂,影视公司的制作能力更是千差万别,地方老板为捧小姨子投资定制剧,三流演员带资入剧组的新闻时有耳闻,所以烂剧横生也是在所难免。有些烂剧属于先天能力不足,它们最终沦为每年电视剧统计表格上的一个数字,这种自娱自乐的创作,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
二、高价片酬 明星抬高电视剧制作成本
关于明星的高价片酬对影视行业的戕害,其实笔者去年就已经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论述这一现象。巧合的是最近在2017年上海电视剧制播年会上SMG影视剧中心主任王磊卿也表达了和笔者相同的观点,直指高片酬扼住了国剧发展的咽喉。王磊卿戏称明星片酬涨幅早已超越房价,某些剧的明星片酬在制作成本中占比升至75%,甚至二线演员的片酬上涨幅度都超过了250%。明星的片酬直接挤压了电视剧的制作经费,抬高了电视剧的制作成本,而电视台的购剧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高价购买电视剧已经成为卫视难以承受之重,并因此引发了一些列恶劣的连锁反应,下文笔者会详述。
三、畸形审美 片面追求高颜值
一部电视剧的演员该如何选择?是要求适合人物角色的演员,还是要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理想的状态肯定是二者兼顾。可事实上,我们这个时代畸形的审美,已经让大家早已习惯了要颜值不要演技的表演。演员的高片酬或多或少与我们这种畸形的审美有关。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在讨论得90者得天下,所有的企宣都在围绕着颜值流量而来,那么最终的结果就是炮制出了一大堆有人气无口碑的电视剧(当然这个人气是不是刷出来的还仍未可知)。对于颜值的追求,也在将中国的电视剧行业引入误区,让人们误以为有颜值就有收视,但是反观2016年的电视剧市场,一些由小鲜肉挑大梁的青春偶像剧的市场表现也并不突出。有颜值无内容,只能让观众对国产电视剧越来越失望。
四、IP迷思 热IP不等于优质剧
在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中,除了迷信高颜值之外,还充斥着一直对IP的迷思。几乎所有的电视剧制作公司,都想不劳而获,依靠原作IP的读者群嫁接高颜值的明星来获得成功。这似乎在重复多年前中国电影的道路。回首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的巅峰时期作品,按照现在的说法都是取材于热门IP。
但是中国的电视剧产业在对IP的追捧,背后更多充斥的是对利益的追逐而非对艺术的推崇。当所有人都想着走捷径,靠着热门IP一炮走红的时候,市场的吊诡之处就开始展现了:IP的价格开始暴增,直接增加了制作方的制作成本;,为了回收成本,制作方又竭力选用有有明星影响力的颜值偶像;在这个颜值即正义的年代,高颜值意味着搞薪酬,于是乎雪球越滚越大,当滚到接盘侠各地电视台时,天价剧已成定势,电视台不得不卖血卖肾买剧了。
然而热门IP和优质偶像叠加在一起就是成功的优质剧吗?显然并非如此。2016年暑期档IP剧的惨淡应该是最好的说明了,但遗憾的是这并不会阻止市场继续对IP的追逐。
五、本末倒置 重宣传轻制作出烂剧
当演员和IP耗费了一部电视剧的大部分投入后,那么剩下的资金可以全部用来电视剧制作吗?呵呵呵,别幼稚了,请到了大明星谁还愿意用心制作剧集啊。被网友戏称“抠图不自赏”的某剧应该是这类电视剧不正之风的典型代表。人气偶像拿走了大量的制作资金,但是并没有回馈应有的演出表现,甚至连基本的拍摄时长都无法保障,只能依靠抠图加替身来完成一部剧,电视剧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即便如此制作方对于宣传可是不遗余力,官博盛赞两位主演演出努力,同时还涉嫌买水军在豆瓣上刷分,功夫基本都用在剧外了。这样重宣传轻制作,最终只能沦为网上的笑柄。不过关于电视剧的不要脸宣传现在已经蔚然成风了,几乎所有新剧播出都会有媒体盛赞,然后是网友的集体嘲讽,这已经成为了当下中国电视剧的一次文本再生产。最终还是印证了那句老话,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纵使你吹的天花乱坠,最终的评价还是每一位观众。
六、收视造假 劣币驱逐良币扰乱市场
当我们在这声泪俱下地控诉不负责任的粗制滥造电视剧是如何戕害行业时,那些观众眼中的烂剧却有着不错的收视率。电视剧低口碑高收视的诡异现象一直存在于我们的电视剧市场中。不过经过去年某剧在浙江卫视临时撤档的事情,现在大家对于所谓的收视率是个什么鬼已经知道的差不多了。
收视造假已经成为电视行业的一个毒瘤,今年两会上陈道明和曹可凡都痛批了收视率造假的问题。的确,当购剧成本直线上升时,电视台必然期待自己的购买剧有收视保障,因为收视的高低决定了他能否收回自己的购剧成本,于是乎制作公司纷纷拍马向前踊跃造假,这时某家制作公司不买虚假收视率的话,那么临时撤档的事情也应该是预料之中了。
与虚假收视相类似的还有评分造假,水军虚假打分让一部三分的剧刷到七分,这对于那些没有刷分的六分剧来说,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效果,直接扰乱了电视剧行业的健康发展。不过目前大多数电视剧还是在比烂的阶段,即使是刷分,制作方也只敢期待刷破3.8分。年年烂剧的熏陶已经让观众看穿了皇帝的新衣。
七、供过于求 购剧腐败不容忽视
眼下电视剧不仅在制作端有粗制滥造的不正之风,在播出端有虚假收视作妖,在买剧卖剧中也不太平。近日江苏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的一份刑事判决书,让广电系统电视剧采购的腐败再次成为业内关注焦点。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卫视频道节目采购部原副主任江红,在采购电视剧业务中,为30家影视公司谋取利益,非法收受贿赂840余万元。从此前落马的安徽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张苏洲、辽宁广播电视台原台长史联文,到近年被抓的部分电视台采购部门负责人、一批行贿人及影视公司,均栽在了电视剧购销的腐败中。
电视剧购销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电视剧始终处于买方市场,而每年数量庞大的电视剧对接的播出平台只有那么些家,供大于求必然会造成买方的强势地位,购剧人员掌握生杀大权,那么腐败必然会见缝插针。有些电视台意识到这个购剧问题后,对购剧的质量也添加了考核,以遏制购剧阶段的腐败,但是对于收视率的强调,无形之中又打开了收视对赌这一潘多拉的盒子,而收视对赌又变相鼓励了收视造假,于是乎电视剧行业进入了一个彻底的死循环。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