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新京报3月27日报道 综艺大电影在《爸爸去哪儿1》后,火速成为电影产业里的新晋圈钱形式。《欢乐喜剧人》在电视节目热播后终于按捺不住想来分一杯羹,可惜他们把观众当成了傻子,甚至连骗子的过场都不想走,直接将圈钱意图明目张胆地糊在观众脸上,戏内戏外都可谓一场拙劣的打劫。
综艺改编电影,圈钱也得有诚意
由郭德纲、岳云鹏、孙越、张小斐等主演的电影《欢乐喜剧人》于近期上映,可以说是继《乐火男孩》《我们约会吧》《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后综艺大电影的又一次崩盘垮台。
综艺大电影在《爸爸去哪儿1》后火速成为电影产业里的新晋圈钱形式,借助节目的热度召唤固有观众群进入影院,无形中省下了一笔营销宣传费,赢得基本的票房保障。此时《欢乐喜剧人》在电视节目热播后终于按捺不住想来分一杯羹。
然而,并不是每一个成功的电视综艺都可以衍生成为电影。《爸爸去哪儿》和《奔跑吧,兄弟》由于沿用了经过收视检验、深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形式和明星,即便这样的“大电影”缺乏电影本体的艺术性,变成了集体观看的“大电视”,好歹也尽职尽责地完成了娱乐使命,可以作为一套不至于反胃的速食简单粗暴地填饱现代人空虚疲乏的生活。而电影《欢乐喜剧人》与其同名综艺毫无关联,莫须有地捏造了一个郭德纲带纲纲队去香港搞创作结果被绑架的乌龙故事,在故事本身就不合格的前提下,别说吸引有观影习惯的观众,连综艺节目自身积累下的观众都必然流失,只能在上档前几天骗骗试水群众罢了。
但如果说电影《欢乐喜剧人》是推翻综艺形式重新创作,它仍然没有跳出综艺的窠臼。剧本像是闹着玩儿,每一次对峙都用耍猴一样的打闹糊弄过去,每一个冲突都随着误会的轻松解除随意消散,人物仿佛一个可以喝一口随时丢弃的易拉罐。一个半小时,在座的寥寥几位观众,面对这场喜剧人胡编乱造的自我狂欢式卖弄,除了选择在上蹿下跳的表演中煎熬,只能选择提早离场,几乎没有人能由衷地笑出声……难以想象这是一出喜剧。
电影在人物塑造上,无非是同名综艺节目表演中展现出的几种标签化形态:张小斐是美貌女汉子、艾伦是没头脑傻大个、小岳岳是贱萌师管严、孙越卖胖、郭德纲卖损……可笑的是电影里演员用的是自己的名字,呈现的却并非演员作为真实个体的状态,而依旧是他们在舞台上塑造过的角色——用台前状态混淆台后状态、以角色取代演员,假模假式告诉观众“综艺节目之外我们也是这样子”。其实本可以用演员跳出角色的自我调侃把影片做得相对高级,怕是主创们没有撕开自己的勇气,只能让呈现出的影片时刻笼罩在一种假惺惺的做作里。电影把观众当成了傻子,却连骗子的过场都不想走,直接将圈钱的意图明目张胆地糊在观众脸上,戏内戏外都可谓一场拙劣的打劫。
相声在电影里失去了原本的魅力
作为电视综艺节目的《欢乐喜剧人》本身有其吸引人的地方,观众可以看到多样的喜剧表演风格:开心麻花的戏剧、德云社的相声、贾玲团队的小品、法国小丑默剧、舞蹈肢体剧、偶戏、说唱……本身优秀的表演形式作为电影元素呈现时却产生了戏剧与影视不可弥合的错位。也许卓别林等大师做到了,但是他们用舞台样式的表演呈现的是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戏剧世界,所有表演是统一的,而当《欢乐喜剧人》里一帮不同表演风格的喜剧人集合到同一时空,营造出的不伦不类实在让观众不得不从开心麻花到德云社到憨豆先生来回穿梭;除去表演风格的杂糅,也该意识到,虽然早期电影就是被记录在胶片上的舞台剧,但是时至今日,舞台的终究归于舞台,某些舞台剧的表演方式放在大银幕上实在让人尴尬,相声的说学逗唱在电影里也就是语言上的点缀,已经丧失了原本的魅力。不是每一个喜剧形式都能搬进电影,更何况,在格格不入的框架里,甚至连基本的故事逻辑都没有,这样的改编对观众而言就是个悲剧。
即便是之前获得票房成功的几部综艺衍生的大电影,我们也应该看到,《爸爸去哪儿2》相较《爸爸去哪儿1》已经掀不起什么热潮,观众们对“综艺大电影”的制作套路了然于心并开始失望,并不想一而再再而三地去买账,在电子播放设备如此普及的当下,单纯企图用综艺热度调动电影票房,实在饮鸩止渴。市场是否会自动消化这个畸形产物或引领它走向更好的方向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这对于维护电影本身的艺术性毫无益处。
无论如何,同时进入一个黑暗的空间集体观看一场电影,依旧是一件比窝在沙发里看电视要有仪式感的事。当观众做好投身影院的准备,却仿佛打开了粗制滥造的电视节目,还不给换台快进的权利——这或许是电影投资方、出品方让人觉得更恶劣的原因所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