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开年最火的剧是什么?答案是:《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没有之一!
“好看,看一集就会上瘾,完全停不下来的节奏”,《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一经上线便圈粉无数,广受好评。上线不足一个月,播放量突破24亿,豆瓣评分8.5分,而且高居微博潮流热搜榜首!许多大V纷纷转发,称“看到了国产剧的正确打开方式”!
事实上,眼下正是开年剧扎堆播出的档期,不乏佳剧,为什么唯独《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能杀出重围,成为开年档的“独角兽”?想必与它自带招粉体质的“盗墓”身份息息相关。
众所周知,由于特殊题材的限制,盗墓类电视剧向来是电视荧屏的“禁区”。这也是《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三度延期,最终无缘东方卫视的原因。而另一方面,观众对诡异卓绝的“盗墓文化”早已垂涎已久,即便拍得很“水”,也依然备受追捧。那么,盗墓类型影视剧为什么会突然火起来?火起来的背后又暗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尴尬?未来,此类作品能否成为国产影视剧中新的类型?本期,文创资讯将为大家一一探讨。
盗墓影视剧前世今生:从默默无闻到备受瞩目
中国作为东方文明古国,盗墓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帝王陵墓惨遭盗墓者的洗劫。各地与盗墓相关的传说流传不止,甚至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盗墓作为侵犯亡灵的极端行为,在古代文学中极为罕见,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才偶有盗墓文学和影片的出现,但并未形成规模。
事实上,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盗墓题材就已经被探索并发展。1986年的《古墓惊魂》应该算是中国第一部盗墓题材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盗墓与守墓,牺牲与救赎,和“我要把牛头交给国家”的故事。此外,《东陵大盗》、《夜盗珍妃墓》、《天朝国库之谜》、《古今大战秦俑情》、《神话》、《刺陵》等影片前赴后继播出,但真正让人耳熟能详的,屈指可数。
而相较于电影,盗墓题材的电视剧起步相对较晚,不但数量寥寥,而且佳片寥寥。虽有电视剧《盗墓之王》、《墓道》、《东陵大盗》等剧集的低调播出,但大都无人问津。
直到2007年天下霸唱《鬼吹灯》小说的一炮而红,网络上迅速兴起“盗墓小说”流派,借“盗墓”之名的惊悚小说层出不穷,如《盗墓笔记》、《茅山后裔》等。而盗墓小说的兴起,也打开了中国盗墓题材影视剧的大门。改编自《鬼吹灯》、《盗墓笔记》两部盗墓小说的电影电视剧,接踵而至。
2015年6月12日,改编自南派三叔所著同名小说《盗墓笔记》的电视剧在爱奇艺首播;
2015年9月30日,改编自天下霸唱所著小说《鬼吹灯之精绝古城》的电影《九层妖塔》上映;2015年12月18日,根据《鬼吹灯》小说后四部改编而成的电影《鬼吹灯之寻龙诀》上映;2016年7月4日,改编自南派三叔所著同名小说的电视剧《老九门》在东方卫视周播剧场播出;2016年8月5日,改编自南派三叔的同名小说的《盗墓笔记》电影上映;2016年12月19日,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网络季播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在腾讯视频首播。
这些改编而来的影视剧吸人眼球的同时,更成为了各大网站的流量担当。在电影荧幕上,盗墓题材电影也展现出强大的“吸金”能力,一个例子是:2016年暑假上映的《盗墓笔记》,累计票房已破十亿元。
盗墓类影视剧为什么会成为“网红”?
从古至今,于情、于理、于法,盗墓行为都不被人们所容忍。正因为此,“盗墓系”影视作品缘何走红,也真有值得探究之处。
1.题材的特殊性
相较于传统题材的影视作品,盗墓类影视剧创造出的虚拟世界,充满着尸蹩等奇异生物,使得故事情节充满刺激点。盗墓作为一种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老行业,神秘的古墓、传说的财宝、绝命的咒语无一不触动着受众的视觉神经。而国人自古以来就对盗墓题材作品存在好奇心,所以本身就拥有很固定的观众群体。
2.观众的猎奇心理
根据广电总局发布的相关文件的规定,禁止发布封建迷信、非法暴力等影视作品,我国也有相关法律规定盗墓行为在国内是非法的,以至于盗墓类电视剧一直是电视荧屏的“禁区”。而正是这种需求的缺失和精神的压制,加之题材的诱人,让人们对盗墓类的影视剧更加充满好奇。当人的视觉欲望长期被“压制”,一旦得到释放,必会来势汹涌。
3.网络平台的支撑
盗墓题材影视剧,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常常会被卡在送审阶段。而网络平台准入门槛低、审查相对宽松、题材限制较少,给盗墓题材剧的生存提供了绝佳的舞台。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盗墓题材剧都是“网剧”,无论是《盗墓笔记》还是《鬼吹灯》,均选择在网络平台首播或者独播。
4.网络小说的兴起
没有网络盗墓小说的兴起,就不会有今天盗墓剧的盛行。从2007年《鬼吹灯》的预热到《盗墓笔记》的追捧,中国通俗文学界开启了新时代的“盗墓文学时代”,网络文学随即刮起“盗墓风潮”,为后来的盗墓影视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彩IP。
5.启用当红“小鲜肉”
“盗墓系”影视大都有当红偶像身影,他们本就拥有大量粉丝群,进而也导致此类作品的追捧者众多。就拿电影版《盗墓笔记》来说,两位主演一个是当红小鲜肉鹿晗,一个是“20亿票房先生”井柏然。
综上所述,越来越多的盗墓类影视剧得以进入大众视野,并且成为备受瞩目的热门类型剧,绝非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厚积簿发”的过程。
盗墓影视剧大热背后,处处是“雷区”
2007年,天下霸唱的一部《鬼吹灯》,打开了中国盗墓题材的文学作品和电视电影的大门,许多优秀的作品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近年来,各种盗墓主题的电视电影好像到处可见,但是又不多。而中国作为做为文明古国之一,盗墓这种题材本来可以得到大力的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却一直“难登大雅之堂”,尽管观众“求片若渴”,市场巨大,但出色的作品并不多见。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
1.题材敏感,尺度拿捏不易
盗墓题材剧的拍摄,难就难在如何呈现盗墓小说里描述的超自然现象,即如何给出唯物主义或者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解释。事实上,盗墓小说常常充斥着巫蛊灵异怪谈,似有封建迷信沉渣泛起之势;同时将五行术数娓娓道来,给人一种普及民间文化的幻象。影视化的过程中稍不注意就会犯下鼓吹封建迷信的罪名。
就拿《鬼吹灯之精绝古城》来说,虽然极力想表现“盗墓爱国主义”情怀,比如盗墓者从墓里出来就感慨“这文明、民主,充满爱的新社会”,甚至探险动机之一就是“学雷锋”,还时刻不忘“批判美帝”……但剧中童男女墓穴中显灵,赠物报恩的情节还是超越了以前的尺度,古代将军从棺材中坐起来,像僵尸一样追逐主人公的戏,也有过线之嫌,以至于该剧最终在卫视被“禁播”。诚然,网剧《灵魂摆渡》里也有鬼,僵尸片在影院里常见,但是电视播出终究还是做出了更为严密的盯防。
2.噱头大于内容,缺乏核心价值观
《鬼吹灯》、《盗墓笔记》的一夜崛起,跟风而上的盗墓小说不胜枚举,但是时过境迁,似乎再也没有掀起过多大的浪花了。盗墓小说以诡谲离奇、悬念迭出的故事情节为支撑点,其奇诡刺激的感性外表,难以遮掩人文关怀这一理性内核的严重缺乏,而这恰恰是维持小说持久生命力最为重要的因素。盗墓小说以天马行空幻想的方式营造的奇幻世界的阅读刺激,在简单的一再重复下却也带来了审美疲劳,只能逞一时之快。而与盗墓小说“同命相连”的盗墓类影视作品,也面临着一样的处境。
比如,中国以前也有拍盗墓的片子,像陈宝国主演的《夜盗珍妃墓》,还吓死过人。《东陵大盗》也是盗墓片,但并不局限于讲离奇恐怖的故事,而是关注盗墓之后的怎么销赃的问题,即违法盗墓的后果及与社会的关系。《鬼吹灯》的原著小说中,盗墓违法的这种情况写得比较含糊,因为盗墓人好像不是真的为了偷东西而去盗墓,他们只是想进去看看,墓中的机关、气候、水土造成了他们的麻烦,总体来看,更侧重于自然环境给人物造成的困境,缺乏引人入胜的盗墓动机和核心价值观。
3.广电总局对盗墓题材的严格把控
根据广电总局发布的相关文件的规定,禁止发布封建迷信、非法暴力等影视作品,我国也有相关法律规定盗墓行为在国内是非法的。新出台的《电视剧内容制作通则》更是规定了电视剧中禁止出现“宣扬灵魂附体、轮回转世、巫术作法等封建迷信思想”,“暴露侦查手段、侦破细节,可诱导罪犯掌握反侦查手段”等内容。
此前,《鬼吹灯之精绝古城》被东方卫视“禁播”,就是因为没有“过审”。虽然该片为了应付审查,早已尽量在有限的框架里不断添加符合主旋律价值观的意思:比如上交国家,还有把盗墓得来的钱财都捐给已故战友家属等,但最后还是因为一些惊悚的镜头,各种违背科学的超自然现象,而最终触碰到了广电总局设置的红线,只能沦为“网剧”,无缘“上星”。
4.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自周朝以来,中国便已对盗墓进行立法盗墓是为重罪,故而中国古代的盗墓笔记基本都是揭露盗墓现象,抨击盗墓陋行,即使猎奇好异也会表现善恶报应等伦理观念。
对此,《盗墓笔记》的先导片为了顺利通过审查,把小说主角吴邪原本的盗墓家族身份换掉,使之合法化,让原小说中的“主动下墓”变成“被动下墓”,并借助剧中人物的话语传播将宝藏献给国家,这种对原著的更改也体现了盗墓行为在当下的禁忌。
就电影《盗墓笔记》中的男主人公吴邪而言,即便他抱着一颗赤诚之心下墓倒斗,以保护文物为目的,但依然是选错了方法——依靠警方力量和专业考古人员显然更为妥当。另外,吴邪名下“开张吃三年”的古董铺子、新月饭店,亦是文物盗窃销赃链条中的一环。如此一来,男主人公恐怕还涉嫌刑法中的倒卖文物罪。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就有盗墓者称,很多技术手段都是从盗墓小说中习得。这些盗墓者们可能面临的惩罚,我国刑法中写得清清楚楚。如果以此为准绳,那些影视作品中的“英雄”们估计也难逃法网。
盗墓影视剧能否成为新类型?
盗墓系列尽管是网络小说中一个火热的题材,但能否将文字转变为成功的影像还是个未知数,能否将庞大的读者变成影院的观众也是个未知数,而能否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将盗墓这一不合法的行为和题材改写成一个成功的电影类型,更是业界关心的问题。
就盗墓影视剧近两年的发展来看,依靠于盗墓这个超级大IP翻拍出来的影视剧,几乎一拍就一扑街,“毁原著”的呼声也不绝于耳。除了《寻龙诀》、《鬼吹灯之精绝古城》,人气和口碑双赢的实属罕见。
那么,自带粉丝的盗墓类影视剧到底能不能成为一个新类型,长期活跃在大众视野里呢?文创资讯以为,在中国市场上,一定时期确实会出现不同题材的电视剧,也习惯性地扎堆出现。比如抗战、都市情感、民国、古装,但盗墓题材的影视剧,因为其特殊性,绝对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盗墓类影视剧并非不可或缺。
盗墓类影视剧之所以会在短期内火起来,是因为“物以稀为贵”。该类型影视剧因伦理纲常的禁锢和媒介生产的缺乏而长期处于知识空白地带,而正是这种需求的匮乏和精神的不满足,让人们对盗墓类的影视剧充满好奇。正所谓,当人的欲望长期被“压制”,一旦得到释放,一定会迎来短时间的爆发。但这并不足以说明,盗墓类影视剧会长盛不衰。
事实上,最近几年,国外这种探险类的片子拍得也不多。可以说,目前看来,大的文化语境对这种探险类的片子的需求并不是特别旺盛。因此,这种影视作品会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类型也就需要打个问号了!而纵观国内各大视频网站,在剧目的类型中,尚未出现“盗墓剧”类别,反倒是个别网站将“谍战片”设定成了一种新类型。
其次,盗墓类影视剧不符合主流价值观。
在弘扬正能量的当下,盗墓题材的作品反映出的正面能量还是太少,比较偏门,这就注定了它不会出现大规模集中爆发的情况。毕竟,自古以来,在中国盗墓都是违法的。回溯至古代中国,历代统治者对盗墓的行为也均是主张严惩的。而法律之外,社会道德和人类伦理也在禁止盗墓中发挥着作用。长期以来,在广电总局的严格监管下,盗墓类影视剧一直是“地下经济”:上不了卫视上地面,上不了地面上网络,上不了网络卖音像。
在“盗墓系”影视作品盛行的同时,也有一种声音值得注意,那就是对盗墓行为的违法性予以否定、批判。我们可以坐在电脑前、电影院里,毫无担忧地欣赏着盗墓者们的冒险故事,但必须对盗墓行为的违法性保有清醒的认知。“盗墓系”如若真的成为主流,势必会出现法治意识淡薄,价值判断走进误区等风险。
最后,缺乏可持续性的看点和精神内核。
当盗墓小说由文字转化成影像时,电影肯定要处理当下性与传奇性的结合的问题,这是关涉到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单纯地为了盗而盗,为了历险而历险,为了好奇而寻肯定是不行的。一言以蔽之,电影中的人物一定会有一个必然的动机去做某件事,而这件事又与人物固有的价值观产生冲突,这才是电影的看点,如何在电影中体现,是盗墓系列电影亟需解决的。
其实国外的盗墓题材影视作品业很多,比如《古墓丽影》系列、《木乃伊》系列、《夺宝奇兵》系列以及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国家宝藏》系列等等。国外一般会把冲突集中在盗墓或者寻宝的正反方的冲突上,一方面是正派的考古学家,一方面是反派的寻宝猎人或者盗墓者,两者在盗宝和阻止盗宝的过程中反复较量,到了后期,这一类型电影中的反派角色往往还具有复仇的动机,正反派的冲突正是故事的内核所在,而中国的盗墓影视剧往往缺少这样的内核。
要知道,盗墓类影视剧如果不能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引起理性思考和思想反刍,其生命力就很难有持久的期待了。盗墓影视剧如若难以为继,也恰是快餐文化的一阵风式的普遍特质的呈现,诠释着“风潮”一词的社会内涵。
最后,文创资讯想提醒大家,虽然,以盗墓为题材的网络小说和相关影视作品受到追捧,盗墓文化走红,但盗墓毕还是犯法的事,在银幕上虚构世界中,跟随主人公进山入洞,下海探墓,过过瘾就行了,千万别当现实版的“摸金校尉”!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