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话剧人
现在大部分古装剧棚内拍摄,假山假水甚至连人都是假的,《西游记》全部是实景拍摄,一整个剧组(演员摄像道具服装化妆),在全国各地迁徙。
要是把《幻城》《九州天空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剪辑在一起,还真分不清谁是谁,几乎都是玄幻架空的背景,高能的主人公,大红大紫的布景,五毛特效,烂得太过一致了。
“知道”(nz_zhidao)跟你谈谈古装剧怎么越拍越难看了?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剧照图)
近段时间,电视台又被古装剧霸屏了。《锦绣未央》、《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轮流登上收视榜首。纵然这些古装剧收视率不错,网络点击率也动辄几十亿,但它们的口碑却几乎跌到谷底,《锦绣未央》《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陷入抄袭丑闻,《孤芳不自赏》的“抠图演出”令人瞠目。
再回顾下2016年的各大古装剧,《青云志》《幻城》《九州天空城》《青丘狐传说》等同样备受诟病……这些剧集给观众这样一个感觉:古装剧真的是越来越难看了。
剧本:是IP还是垃圾?
古装剧是华语电视最重要的类型之一,指的是那些时代背景设定为古代的电视剧,亦包括架空历史但穿着古装并模仿古人习惯的电视剧。
古装剧按题材类型大致可分为武侠剧、历史剧、神话剧、魔幻剧、宫斗剧、穿越剧、宫廷戏、传记题材等。曾几何时,古装剧是华语电视最拿得出手的类型剧,《西游记》每年春节必定重播,小朋友百看不厌;《还珠格格》系列红遍亚洲;金庸小说贡献出一系列改编经典……而回顾下近年来令人印象深刻的古装剧,真是少之又少。怎么古装剧越拍越难看了呢?
不难发现一个重要特征:近年来大投资、大制作的古装剧,均改编自热门网络小说,如近期热播的《锦绣未央》《孤芳不自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均是如此。这些网络小说有另外一个称呼,叫IP。
《锦绣未央》(剧照图)
选择IP为剧本,并非不可理喻。毕竟影视投资动辄数亿,风险不小,选择IP可以有效削弱这种风险,因为IP的核心特征就是自带粉丝基础。许多网络小说本身就有百万量级的读者群,而CNNIC调研数据显示,网络文学用户中有79.2%的人愿意观看网络文学改编的电影电视,资本看重的就是这份潜在的“读者力量”。
可问题的关键就在于,IP并不等同于优秀,受欢迎的网络小说,并不意味着它适合改编成影视剧。一个好剧本是一部电视剧成功的一半,优秀的剧本并不必然催生出优秀的作品,但糟糕的剧本必然不可能产生优秀的作品。开篇所列举的优秀古装剧,同样是改编自小说作品(按照当下的说法,它们也是IP了),但这些小说都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无论是在严肃小说领域还是通俗小说领域,它们已经经典化了。
相反,许多所谓的IP,只是浮起的泡沫,根本经不起推敲。但如今的古装剧改编,并不注重IP本身的质量,只要你是IP,只要你有粉丝基础,无论你多糟糕多烂,都可以开拍。像《锦绣未央》烂就算了,可这么烂靠的还是抄袭。目前已经有11位网络小说原创作家将《锦绣未央》作者告上法院,但《锦绣未央》抄袭的作品远不止这11位作家的作品,很可能涉及到200多部。而唐七公子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涉嫌抄袭《桃花债》。
另一方面,如今的IP非常雷同,一部网络小说红了,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扎推出现。其结果是,改编成的古装剧也是千剧一面。几乎都是玄幻,架空的背景,高能的主人公,大红大紫的布景,五毛特效,要是把《幻城》《九州天空城》《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剪辑在一起,还真分不清谁是谁,因为烂得太过一致了。
《九州天空城》(剧照图)
工匠精神丧失
跟现代剧相比,古装剧在视觉上可能会更好看,但拍摄难度却高得多。比如一部戏搭上百场景,大到一座城池,小到一帘帷幔,怎么搭建、如何摆放,全都经过工作人员的精心设计,一次转场就得几十辆车;再比如人物的造型,服装和头饰是什么年代不能错乱,演员的仪态举止等的考究也必须精益求精……可现在荧屏上的古装剧,布景粗糙,道具穿越,人物言行举止现代化,我们压根察觉不到古装剧应有的历史感。难不是借口,只是因为主创者不再用心了。
现在很多人几乎每年都要回顾一下1986年版的《西游记》,三十年前的电视剧现在看来,甚至都不觉得过时,包括那些腾云驾雾和真正的“五毛特效”。跟1986年相比,现在的影视制作环境好太多了,有更多的资本,更好的技术条件,更充足的制作团队,可为什么现在的古装剧却没有更好呢?
《西游记》(剧照图)
重新回顾一下1986年版的《西游记》的拍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差距了。《西游记》从1982年开始建组,到最后拍出25集,一共拍了整整六年,直到1988年前25集才全部播出。这几乎是两三个月拍一集的节奏。一方面是当时条件太困难了,整个剧组只有一台摄像机和一台特技机;另一方面则是当时的电视人是真真正正的认真,他们身上有着我们这个时代在反复提倡的“工匠精神”。
比如不像现在大部分古装剧棚内拍摄,假山假水甚至连人都是假的,《西游记》全部是实景拍摄,一整个剧组(演员摄像道具服装化妆),在全国各地迁徙。不像现在的大部分小鲜肉,拍戏都用替身、倒模甚至抠图演出,《西游记》中所有高难度的动作戏,全部是演员亲自上阵,而且当时技术条件相对落后,几个主演都曾吊着钢丝断了从高处摔下的经历,但他们坚持住了。也不像现在古装剧都赶周期、大注水,《西游记》为了达到良好效果,不少内容经历了重拍、删减……
换句话说,《西游记》的所有主创者都把《西游记》当做一件作品,全力以赴精益求精做到最好;但现在的古装剧拍摄,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圈钱的项目,赶紧完成以便到下一个项目捞钱。如此心态下,做工怎么可能精细?
《还珠格格》(剧照图)
资本诅咒
无论是“IP迷信”上的急功近利,还是制作过程中的浮躁仓促,其共同点是:古装剧制作上的快餐化。这很大程度上是资本涌入的结果。
近些年来,中国影视行业发展迎来了一个黄金期,许多影视公司很轻松地赚到了快钱,传统产业的衰退让热钱涌入电影市场。这本是一件好事,它能为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越和充足的创作条件。
但资本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学上有一个“资源诅咒”理论可以用来说明这一点。所谓“资源诅咒”,是指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其经济体制容易失去变革、创新的动力,导致经济的平庸化。把资源换成资本也是合适的。当资本越多,当影视生产的命脉全部由资本方掌控,影视剧制作就只是一个赚快钱的项目,制作方压根就不管电视剧拍得好不好,这不是他们追求的标准,他们的标准是好不好卖,能不能赚快钱。
《孤芳不自赏》(剧照图)
这必然会严重损害影视创作的基本规律。以前是慢工出细活,现在是快餐化、流水线化,“短平快”地挣钱。你别跟我谈什么导演技巧、演员演技、影片质量,什么好卖,你就拍什么,哪个演员更火,你就选哪个,谁能更快把剧拍完,就请谁拍。
古装剧很火,IP很火,那我们就拍IP改编的古装剧。编剧史建全话糙理不糙地说,资本进来就是一条狗,专门找屎吃。
哪个小鲜肉很火,只要有他出演,电视剧就能够轻轻松松卖到电视台和视频网站,那就赶紧请小鲜肉出演。可小鲜肉终究是有限的,他们分身乏术,水涨船高,天价片酬、替身演出等问题就接踵而至了。
哪个导演能够缩短项目周期,那就请哪个导演。南方周末近期关于电视剧行业的一个访谈中,编剧宋方金也谈到这一个案例:制片方问导演,这个演员只有20天,能拍完吗?能。后来演员说只有18天,这个导演拍不了。找另一个导演,他说我15天就能拍完。
在如此语境下,不仅仅是古装剧,而是整个电视行业都陷入了“暂时性休克”,古装剧的今不如昔,不过是影视行业江河日下的一个缩影。只是,如果这种“暂时性休克”不能引起电视人的足够警觉,那随之而来的结局就是“永久性死亡”。到时候没有人是受益者,观众无剧可看,演员没有好作品可拍,资本无钱可赚。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