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举行的两会文艺讨论组中,宋丹丹声讨小鲜肉
专稿3月8日报道 (文/陈新颜)这两年,关于“小鲜肉”的议论就没有停止过;而这两天,小鲜肉又被整个行业集中炮火攻击。两会上,宋丹丹批小鲜肉攀比心重,一夜成名不懂做人;中国电视剧导演上海论坛上,都晓声讨请小鲜肉演戏是很短视的行为:“今天小鲜肉,明天就是腊肉、腐肉了。” 更不用说之前何赛飞、成龙等人不点名怒斥某些小鲜肉耍大牌了。
一篇《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带回一线实录:表演,一个正在被毁掉的行当》更是激起了民愤。里面揭露了很多影视圈的乱象:譬如男女主角有各种替身,主角们对戏不超过十天,小鲜肉下了戏就躲进房车无法接触,完全不背台词全靠助理提词、随便拍拍就能拿走几千万……触目惊心。
小鲜肉替身现象严重。(漫画来源:北京日报)
小鲜肉们不敬业败坏业界风气的情况存在吗?肯定存在。但问题是,把所有的责任、所有的乱象的源头都归给小鲜肉,让小鲜肉为这个整体下滑的电视剧行业买单,这对他们而言公平吗?这个逻辑通顺吗?
为什么要请小鲜肉演戏?无非是看中他们的粉丝效应,看中他们的投资回报率。有了他们,就能有话题度、有关注度,剧集就不愁宣传和营销――这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不就正说明了制作方和投资方在取巧吗?他们觉得只要请到了小鲜肉和流量,剧集就不愁卖,所以也就不必在电视剧的其他方面包括制作水准、剧本质量等等上下功夫了,这才导致了电视行业的整体下滑。
为了争夺这些小鲜肉,投资方们往往会出具高片酬;而一部电视剧的投资始终是有限的,给演员的片酬占了大多数,那么就势必要压缩电视剧制作的其他环节。于是拍摄周期、编剧、灯光、道具、美术、场景……这些本该占电视剧投资大头的部分、本该被重点关注的对象,都被能省则省了。制作环节粗制滥造不说,拍完了还要疯狂注水,动辄就拖拉延长到八九十集,只是为了拉长集数多卖钱收回成本。
于是中国的电视剧观众,就只能看千篇一律的剧本、粗糙不真实的场景、错漏百出的制作;电视剧制作方们,也只能唯鲜肉马首是瞻,忍受他们的各种“作”――但请别忘了,也是你们自己选择了他们。
小鲜肉的高片酬、大脾气,恰恰就是投资方、观众还有整个市场惯出来的。对,观众同样难辞其咎。如果不是观众看到这几张脸就追着看,如果不是粉丝们无论偶像演成什么样都追捧,小鲜肉们又有什么机会去耍大牌、去不敬业、去索要高额片酬呢?
存在即是合理,市场决定价值。小鲜肉这样一味地被批评、被抹杀,好似犯下滔天罪行,显然太极端。他们难道就没有发光发亮的地方了吗?偶像题材的剧集,不请青春正当年少的演员,难道请中年杰克苏中年玛丽苏吗?何况,谁说偶像剧就不需要演技了?一个真正良性的市场,就应该是各司其职,用表演、用角色去打动人心,而不是硬要用年龄去划分阶层。更何况,在影视乱象的这些演员里,恐怕也有不少非小鲜肉的演员吧?整个行业的锅,小鲜肉们背不起。
正如有网友说的:“把影视圈乱象归结到小鲜肉流量身上,跟亡国怪美女有什么区别?”如果把一切问题就轻易地归咎为小鲜肉的错,那么把小鲜肉推到这个风口浪尖上的我们,更是错上加错。一个混沌的、浮躁的、只想挣快钱的电视剧市场,最终我们所有人都将为之买单――电视剧品质下跌,电视台的收视率下降,观众厌弃国产剧市场,广告商、投资方得不到合理回报,资本降低对电视剧投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但也不必太过杞人忧天。虽然从浮躁回归沉静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但资本的热度已经在冷却――折戟几部投资浩大却无品质的剧,就能冷静下来。说到底,市场的调节作用虽然缓慢,但不会停止。大家终会明白,内容才是王道,而不是资本。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