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石雅彬
最近,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火爆了荧屏内外,当台上的选手或嘉宾通过朗读或背诵的形式,将那些经典名篇娓娓道来,对听众来说,所感受到的是震撼,是美,是经典。传统文化、经典名篇、名人思想,通过这样的节目,被人提起、品读、深爱并铭记。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实用,更是为了陶冶情操、挖掘人内心深处共通的情愫。
品味经典的雅趣
《中国诗词大会》让不少观众领略了中华传统诗词的精妙、渊深和古雅意趣,同时也借着节目的热度传播了许多古诗词名篇。
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央视于近日再度推出文化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再加上黑龙江卫视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读信节目《见字如面》,使中华经典文化热度持续不减。节目中嘉宾们朗读的名家名作、名人书信,瞬间传遍荧屏内外,一些热点语录,更是引发人们对文学、对情感、对人生的讨论。
一位魏姓读者表示,以前说起中华传统经典,只知道四书五经、四大名著,经典诗词比较熟悉的也只有李白、杜甫和课本上学过的那几十首,并且一些常用的经典名句都不知道出处、背景、上下文。这样对文学的一知半解其实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尤其是现当代文学经典名篇在人群中的普及度更为有限。而通过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观众的文化视野被拓宽了许多,一些文化名人及他们的思想、创作渐渐打动观众的心。通过嘉宾朗读的作品,“对于一些过去只知其名甚至连名字都不太熟悉的文学大师,开始有了形象的认识。”我市市民陈曦说。
“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
“生命不是你过了多少天,而是你记住了多少天。”
“你不觉得它们是禽兽,它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朗读者》刚刚播了两期,就有网友把其中的经典语句整理后贴在网上,并且收到不少点赞。这些语句优雅、深邃、令人警醒、发人深思、感人肺腑。嘉宾们结合自身故事,将名家名作娓娓道来,让观众也一道沉浸其中,享受文字之美,这样的体验是新鲜而独特的,同时也是十分难忘的。
读出文学的优美
你有多久没有朗读了?
汉语“阅读”一词本就包含了“阅”——用眼看和“读”——用口说两种方式。由于条件限制,许多时候,我们只能手捧书本来“阅”,这样安静不扰民,读的速度也更快。然而,“阅”并不能完全代替“读”。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的主持人董卿引用800多年前理学家朱熹的说法来阐释“朗读”的意义——“凡读书,须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她说:“朗读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但更多时候,朗读也是传播思想、传递情感、传承精神的一种手段。”
科学研究发现,“读”能使精力更加集中,你很难一边读一边走神。尤其是大声读书,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深入理解文章,加深记忆。在学习语言的时候,大声读出来有益于培养语感。我国古代私塾教育往往从诵读开始,这是有科学依据的。
从心灵感受来说,相较于“阅”,“读”能够带来全新的心灵体验。当你声情并茂地读出一篇文章,你会发现,很容易沉浸其中,你能理解作者写作时的心情,想象他所处的情境,你会产生代入感,从而体会到更深刻的触动。
“一只白鸽,要飞过多少片海,才能在沙丘安眠。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答案啊,它在这风中飘扬。”当你读到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你有没有身临战场的亲历感?
同样,当你倾听他人的朗读,你也会体会到不一样的感觉。“朗读”能让人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时,感受到声音之美。即使朗读的人技巧并不高超,口音并不纯正,但是他借由声音所体现出来的情感依然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最容易打动人的。在中世纪的西方,人们常常在沙龙或茶会时聚在一起轮流朗读,许多有文化底蕴的家庭也会定期举办读书会活动,激情的朗读,安静的倾听,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形式的读书更有利于读者之间思想和感受的交流,彼此促进,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塑造诗意的生活
读书到底读什么?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难题,有人说读书是提升品位的享受,有人说书是获取智慧的海洋。当我们跟随着《朗读者》《见字如面》的嘉宾,或者《中国诗词大会》的选手的讲述、朗读去细细体味,上述问题似乎有了一种新的解答——读书可以体验别人的生活,也可以学习别人对生命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在《朗读者》第一期播出之后,周小林和殷洁这对素人夫妇一下子成了“网红”,人们热烈地讨论着他们种出来的那片鲜花山谷,也羡慕着他们数十年浪漫不减、诗情画意的生活状态。
本届《中国诗词大会》最受人瞩目的选手莫过于最终夺魁的武亦姝,她在台上应答从容自信,举止优雅自然,诗句信手拈来,就像一位从古典仕女图中走出来的窈窕淑女,一颦一笑都如诗如画。人们纷纷猜测,她的日常生活会是多么充满诗意。
当那么多文化名人的书信通过电视节目为人所知,我们不难发现,即使他们那么有名,那么有思想,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与我们很相似,柴米油盐不可或缺,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但是所不同的是他们能为简单的生活添补一分诗意,一分浪漫。
因为他们总是对生活充满冀望,所以他们活得洒脱,活得充实。他们从未放弃追求,即使条件有限,目标遥远,但是生活因为有方向而充满激情和动力。他们的物质生活也许并不丰富,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永不乏味。
“愿你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被很多人爱,如果没有,愿你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可以睡到自然醒。”当张梓琳轻轻读着刘瑜送给女儿的散文《愿你慢慢长大》,你能感受到爱与宽容,也能体会到家的温馨和为人父母的期望。
《朗读者》和《见字如面》都并非简单地朗读文章,而是结合情景或背景介绍。节目所选择的每一篇文字,其实传递的都是个人成长、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观。嘉宾们用自己的故事和名人的文字相结合,阐释着一种积极、诗意的人生态度,因而能够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
几档节目在设置中都着重于传递人间真情,无论是《见字如面》里的一封封家书,还是《朗读者》的主题“遇见”“陪伴”……有人评价为“一个人、一篇文、一段情”。因为唯有真情最能打动人。观众在这些文字和故事中,体验到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态度,不一样的温暖,从而使内心变得宁静、纯粹。
文学莫要急功近利
随着这几档节目走红,在学生中间也掀起了读诗词背名句的热潮,书店里有关传统诗词的书尤其畅销,然而一些不够宁静的声音也随之出现。近日,一些书店里出现家长疯抢诗词读本的现象,书店工作人员表示,都是诗词大会效应,让家长看到了诗词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有不少家长寄希望于给孩子买几本诗词读本,让他们背诵几百首诗词,就能提高语文水平。有关专家指出,这样的期望未免过于偏激。
无论是凭借深厚功底在诗词大会上夺魁的武亦姝,还是在几档节目中表现亮眼的董卿,还有那些在节目中受邀担任朗读者的嘉宾,都在用行动告诉大家,文化底蕴是塑造个人气质的重要因素,并且底蕴和气质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经年累月的积淀和勤奋刻苦的学习,它是需要厚积才能喷薄而出的精华。
同时,这样的表现,对于一些急功近利者,期望读几本书就能立刻提升某方面技能或者素养的人,恐怕也是种提醒。
新的高考指挥棒,将语文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免让一些学生家长感到慌乱,如何提高语文成绩,似乎成了沉重的压力。
国家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并非为了让学生将诗词读本囫囵吞枣,也不提倡“填鸭”式教育。传统经典是需要浸润和熏陶的。从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的设置也不难看出,当你被某种情景感染,全身心沉浸其中,你自然会对那些名篇有深刻的理解,甚至达到过耳不忘。
作为家长,所急需的并不仅仅是几本诗词,也不需要跟风抢购“武亦姝成才宝典”——即使你给孩子买了再多的读本,他不爱读,你也不愿意教,那不过是给家里增添了一些摆设罢了。
家长的任务是塑造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浸润其中。即使家长本人文化水平有限,但一样可以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给孩子树立榜样。就像全家人一起看《朗读者》《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一样,当全家人坐在一起各自捧着一本书在读,或者一起讨论某一本书、某一个作家,那样的氛围怎能不激发孩子探索语文世界的兴趣,怎能不对孩子的语文成绩提高产生助力?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相信作为家长,也会觉得受益匪浅。(石雅彬)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