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不忘
北京卫视大型文化传承类节目《念念不忘》自播出以来,电视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家风、家教、教训”的宗旨引人深思,名人后代用书信与先辈“对话”的方式更是让网友赞不绝口。写信已经消失在许多人的生活里了,这个碎片化阅读、浅阅读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人钟爱签到式的问候。节目致力成为碎片化阅读时代的深度整合者,将这场家书与情感“碰撞”的文化声响回馈于观众内心。
凡是热爱文学的人,大多数都曾经读过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喜欢美术的人,大多读过傅雷写的《世界美术名作十二讲》;研究音乐的人呢,也少不了读过傅雷先生的作品《独一无二的莫扎特》;而几乎所有的为人父母者一定都听说过或者非常喜欢《傅雷家书》。今晚21:18《念念不忘》将迎来收官,最后一期节目中,讲述人于丹和主持人郎永淳的“丹淳”组合将在北京卫视为大家解读傅雷的家书,带大家了解一个强迫症晚期的日常点滴。
傅雷,字怒安,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艺评论家,是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里程碑似的人物。节目中,于丹评价他翻译的文字,除了人名是外国的,语法上、态度上都毫无违和感,几乎让你觉得这就是中国人写的。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这句话放在傅雷身上尤其合适,因为他如果不勤奋的话,能否活下去都是个问题。傅雷4岁时父亲蒙冤入狱,不久便离开人世。母亲在父亲被囚禁时,为营救丈夫四处奔走,无暇照料孩子,傅雷的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因病相继死去。极大的悲伤几乎从心理上摧毁了母亲,从此以后,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傅雷身上。
7岁那年,母亲请来一位塾师为傅雷设席教课,并白天黑夜寸步不离的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傅雷突然想尝尝逃课的滋味,玩了一天回来倒在床上就睡着了,原来逃课比上课还累。一觉醒来隐约看见母亲正跪在父亲的灵位前,再一眨眼,他已经被母亲装进一个大包,正在被拖往池塘淹死的路上,最后在邻居的劝说下才捡回了小命。
少年时严苛的家教,使傅雷不仅在文学修养的沉淀上打下了扎实的功底,还在强迫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们家的暖水瓶,壶把一律向右,空了的则一定要放在排尾,灌水的时候也一定要从排尾灌起,如果壶把放的方向不同或者前面有空壶,傅雷就会发脾气;还有,他们家的日历只能保姆撕,不小心被夫人撕掉一页,他还会给粘回去。真是任性的可爱。
傅雷
成功男人背后的强女人
在傅雷的许多作品中,《傅雷家书》尤为感人,记载了一个看似冰冷理智的父亲,对儿子最大的爱和期待。其中一封给大儿子傅聪的信中这样写道,你脱下大衣时,要里子朝外;如果大衣已脱,围巾却没有摘下来,就会显得很怪,因此一定要把围巾跟大衣一起脱下来。然后还在信里专门说过“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傅雷的朋友杨绛在回忆傅雷夫人朱梅馥时写到:“傅雷如果没有这样的好后勤、好助手,他的工作至少也得打三四成的折扣吧。”都说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而傅雷的夫人朱梅馥,我只能用强大来形容她。不仅承担家里的大小事,做傅雷的秘书替他做卡片、抄稿子,当他用严厉手段教育孩子时,甚至理解并原谅那些来自原生家庭的暴躁基因。
节目中,郎永淳分享了他特别欣赏傅雷翻译的《约翰克利斯朵夫》里面的一段话:“大部分的人到二三十岁的时候已经成长起来,但也有大部分人已经死去,为什么?因为在随后的人生中,他们其实都是在不断地机械地重复着自己,甚至越来越荒腔走板的重复着自己。”
从这个角度看,他去严苛地要求孩子,其实是因为他有更高的追求,他希望自己以及家人能够去做一个崇高的人、一个完美的人。只是他也是第一次当爸爸,只能在不断的成长和自省中找到一个更有效表达爱的方式。最后终于放下长辈的身份,写下了一封给孩子致歉的家书。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作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尽管我埋葬了自己的过去,却始终埋葬不了自己的错误。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样的拥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恨与热爱呢。”
《念念不忘》的节目中,我们用能触摸的记忆见证着生命的成长,在一封封家书的字里行间里,证明着一家人的生命和这个世界相逢过。
在傅雷的出生地,上海市浦东新区关岳路,有一所用傅雷名字命名的“傅雷中学”,“坦诚做人,专心做事”的傅雷精神,深深的烙印在了傅雷中学所有老师们的心上。陆丽红,傅雷中学一名普通的语文老师,将通过文字,向深深影响着万千为人师长,为人父母,为人学子的傅雷先生,表达心中最真诚的敬意。北京卫视7月5日21:18《念念不忘》收官之作,看“丹淳”组合带大家走进傅雷的家书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