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电视剧里总有这样的场景:一个马上要死的人,正在那吧啦吧啦留临终遗言那,突然出现一个“神秘高人”给了一个xx丹,那个快死的人奇迹般的就活了。
在此以后的好多年,我每次有点小病的时候都想去药店买“仙丹”,因感觉此丸来之不易,所以吃的时候都倍加珍惜。那“仙丹”到底是啥?为什么“神秘高人”拿来的是个丸而不是别的?
那“仙丹”到底是啥?
其实所谓的“仙丹”就是我们常用的药物剂型丸剂。圆粒形成药,通称丸药。这还不懂么?就是“和泥”一样把药粉掺点辅料揉成球,就是丸剂啦!丸剂最早的记载见于先秦时期的《五十二病方》书中对丸剂的名称、处方、规格、剂量和服用方法都有记录。这说明丸剂从古至今都是一个重要剂型。
同是中药为啥非得选“丸”?
药丸的发展是开始于汤药的,当时的医者发现,方剂熬成汤药是效果挺好的,但是遇到一些慢性病就傻了,汤药没法持久药效呀,一会喝一次太麻烦了呀!!并且有时候治疗疾病的时候还需要一些珍贵药材,比如:千年灵芝、万年人参什么的,汤剂并不能百分之百的析出药物有效成分,把它们变成药渣太浪费了。所以聪明的医者们把药物捣碎、研粉再配以辅料制成了丸剂。不但药效高、稳定还便于携带。“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也提到:“丸者缓也,不能速去病,舒缓而治也。”也说明丸药的缓慢释放药效的特点。如果“神秘高人”走到哪都拿着一壶汤药...别的不说应该挺沉吧!
如果你吃过丸药你就会发现,丸子并不是全长一样,这大大小小的丸都什么区别呢?
在《五十二病方》中有记载很多处方都提到了丸剂的制备方法,有酒制丸、醋制丸、油脂制丸,亦有成丸后,将其捣碎入酒服之。虽并未提出具体制备方法,但文中提到的酒、醋、油脂等赋形剂也沿用至今。在唐宋时期丸剂更是发展到鼎盛时期,赋形剂多达50多种。估计到最后能把药粉揉成球的就都算赋形剂了。流传下来并且沿用至今的赋形剂就有这几样。
粘合剂(赋形剂)
作用特点
代表丸剂
水丸
冷开水、药汁或其他液体(黄酒、醋或糖液)
水溶性易崩解吸收,显效较快。
木香顺气丸、加味保和丸
蜜丸
蜂蜜
利于保存,易吸收消化,尤其是对脾胃虚弱者、老年人、儿童
“安宫牛黄丸”、“琥珀抱龙丸”
水蜜丸
水和蜂蜜
生产效率高,易于吞服
蜜丸均可制成水蜜丸
浓缩丸
浓缩药汁、蜂蜜
药效加大,体积小,易吸收
“安神补心丸”、“舒肝止痛丸”
糊丸
米糊、面糊
质地较硬,释放缓慢,延长药效,辅料养胃
西黄丸糊丸
蜡丸
蜂蜡
遇热易软化变性,熔化流失
三黄宝蜡丸
中医古咖蹲那“搓”的是什么?
在《五十二病方》中曾提到“大如黑菽而吞之”,特别强调吞服的“大如黑菽”,可以说明那时候就已经注重丸剂的规格了。上面说的“起死回生”的丸剂并没有什么精彩的制备方法,古时候的留到现在的方法无非就是“揉”、“滚”。
揉-塑制丸
把药物细粉与适宜辅料像“和面”一样制成具可塑性的丸块、丸条后,再分剂量揉成分量相等的丸剂。
如蜜丸、糊丸、浓缩丸、蜡丸等。
滚-泛制丸
药物细粉用水或其他赋形剂润湿后,像“滚元宵”一样在适宜翻滚的设备内,通过交替撒粉与润湿,使药丸逐层增大。如水丸、水蜜丸、浓缩丸、糊丸等。
当时也没有什么先进设备,想想古时的牛人们:扁鹊、华佗、李时珍等一帮名医大咖在制备丸药的时候也要蹲在那滚丸子的情形~反正我是笑了。
聊到这里丸药也介绍的差不多了,再给大家讲一个纯属我个人猜想的故事:
都说“活佛”济公广济民间疾苦,搓身上的“泥垢”成丸给病患服用后,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
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可能是济公在没出名之前也乐于助人,做好散剂药之后放在身上,准备下山布施给百姓时,中途偶遇一场大雨装散剂药的外包装破掉了,药就糊在了身上。恐耽误患者病情便将身上的药粉以泥垢和揉成丸剂给患者服用,患者久病初愈,见治好自己的竟是济公身上“泥垢丸”,惊为天人将其奉为“活佛”。济公虚荣心得以满足为保持“活佛”形象,之后就在身体的各个部位放上不同的药粉,比如上身的药粉就治疗“上焦”病;下身的药粉就治“下焦”病。用这种方法治愈无数百姓,形象愈发高大。有一天,济公按照惯例去布施“泥垢丸”刚进城发现因为水质问题全城百姓都因此腹泻,济公大叹一声道:还好,我连“那些”地方也涂满药粉,要不就真不够了!
作者:叶晓雨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