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电视剧

打造过硬的影视剧本 从“两会”代表揭批影视乱象

打造过硬的影视剧本 从“两会”代表揭批影视乱象

每年“两会”,八婆都能听见文学艺术界“业界良心”们发声,今年这届也不例外,而且这种声音大有越来越急切、越来越忧虑、越来越沉重之势。有的代表认为现今的电视剧市场丧失了文学尊严;有的代表认为电影、电视剧编剧地位被严重边缘化,原创剧本已经被挤压到几无生存空间的地步;有的代表则痛斥收视注水、买数据等造假行为,将其视为应受刑法处罚的商业诈骗;还有的代表则呼吁遏制明星天价片酬,给小鲜肉、小鲜花们立规矩。这期间,更有名编剧宋方金卧底横店的长文刷屏朋友圈,更是用血淋淋的事实给代表们的揭批做了生动的注解。总之时下影视圈给人就两个印象,一个是乱,一个是烂,似乎已到了不变不足以求生存、不改不能够有发展的地步。

影视圈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复杂、很纷乱,解决起来也非一朝一夕之力。不过八婆做事向来喜欢删繁就简,以简驭繁,就算不能找到包治百病的良药,也希望能找对问题的症结,然后对症下药。

八婆将“两会”代表痛斥的乱象做了个归类,发现代表们矛头所指无外乎两类:一、创作过程的不敬业;二、发行流通过程的不诚信。对于这两类问题,绝大多数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归咎于互联网资本近几年对影视行业的入侵,对于这个观点,八婆只能表示有保留的赞同。

首先,互联网、e时代绝对是天下大势,相信绝大多数人和八婆一样,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种种便利的时候,时不常会由衷发出“科技改变我们的生活”的感慨。“我们的生活”当然不仅仅指个人生产、社会交往和物质消费,还包括娱乐方式、思想观念的传播与表达,所以影视创作搭上互联网的班车,是任何人也无法逆转的时代车轮。

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迎接这种变化,因为道理显而易见,播出平台的变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势必会带来艺术观念、创作理念的更新,势必会拓展传统影视的题材空间和表现手法。其次再说资本,八婆极度缺乏经济学常识,以至于常常将资本粗暴简化为钱,八婆觉得投到电影、电视剧行业的钱多了当然是好事,总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吧。

既然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洪流,可为什么近几年互联网资本与影视的联姻并没有创造出预期的美好景象,相反却是乱象丛生,从业人员怨声载道,观众也不买账,吐槽是永恒的,点赞却有水军之嫌?专家们又出来说了,是因为热钱涌入将人心变得浮噪,人人都想赚大钱、赚快钱,谁自带流量谁就有话语权。

于是,导演中心制变成鲜肉中心制,鲜肉们又都是表脸艺术家、数字英雄,就跟妹子们发朋友圈前必修图一样,无论鲜肉多么面瘫、多么零演技,多么不敬业,出场的时候都会被制片人买来的数据做个金光灿灿的包装。确实,诚如业界良心们痛心疾首的那样,整个影视行业已经形成一个“食腐”生态圈,无论提起哪个环节,都如一滩烂泥,怎么糊都抹不到墙上。

怎么办?该怎么做才能在影视行业形成一个健康的生态环境?八婆瞪大了四眼,也没觅到有识之士开出的良方,大家似乎都在专注于乱象的揭批,将揭出问题视作解决问题。当然揭开盖子也需要眼光与勇气,但八婆更希望有人能在这块土壤里洒下一颗壮硕的种子,不久的将来它便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

容八婆尝试一二。首先八婆想问,《潜伏》之前,有谁知道孙红雷?《蜗居》之前,有谁知道海青和张嘉译?《黎明之前》之前,又有谁知道吴秀波?影视界一条颠扑不破的规律——从来是好剧成就好演员,而不是好演员成就好剧。补充一点——在八婆十多年电视剧责任编辑的从业生涯中,明星出演的烂剧比比皆是,几无见天日的可能。

其次,在八婆闲来无事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中,经常会出现一幅画面:座无虚席的茶馆里,惊堂木被拍得啪啪作响,听众们听三国、听水浒、听杨家将、听封神演义如痴如醉、如颠如狂。这个时候,会有人在意坐得满满当当的茶馆是否“幽灵场”?说书人的出场费是否天价?说书人是否面瘫?是否替身?他口中的雄兵百万、悬崖绝壁是否抠像?不会,当然不会,因为受众的注意力全部都在这些文学经典所描绘的故事上。

八婆问的这两个问题看似扯得有点远,其实形象地表达出八婆的观点,影视乱象出现的最主要根源就在于作为一剧之本的剧本出了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如果剧本本身过硬,没有明星如何?互联网了如何?资本入侵又如何?恁你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

只可惜,影视剧剧本自身不过硬已经很久了,并不自IP潮涌入始。这里面有编剧自身的问题,也有政策法规的问题。

曾几何时,国产电视剧可涉猎的题材范围还是很丰富的,只是因为一部分编剧缺乏创新精神,什么题材热就写什么,什么样的人设受欢迎就怎样设计人物,以至于后来打开电视,千人一面、千部一腔,不把观众看厌至呕吐绝不收手;而另一部分编剧又求新过甚、用力过猛,常爆毁三观、碎节操案例,逼得主管部门不得不出手救市,一刀切地规定涉案不能写、腐败不能写、婚内出轨不能写,穿越不能写,如此等等。

枷锁一个接一个被编剧套到自己头上,再身轻如燕、再凌波微步,最后也难跳出漂亮的舞蹈。而在这个时候,人人均知影视是一块尚未开垦的投资处女地,热钱蜂拥而至,有钱没项目的投资人比比皆是,只受利润驱使的他们又实在没有耐心等着编剧呕心沥血、披胆沥胆,花上三、五年写出一部佳作。

于是,几乎是一拍即合的,大量在网络上游荡着的IP进入他们的视野,IP热潮出现。公平一点说,当初投资人看上IP也非盲目,他们以为网络小说自带流量,相当于电视剧播出之前,已经经受了观众的一轮检验。只可惜这种想法明显一厢情愿、顾此失彼,小说受网络读者的追捧不假,可读者是哪类读者?追捧的又是哪类题材?无外乎宫斗、盗墓,再加霸道总裁爱上我。

经历IP热潮的洗劫,其实什么是过硬的影视剧剧本应该很清晰了,就是那些蕴含创新精神的佳作。

这种创新或者是钩沉出历史演进过程中的残片,比如《暗算》和《北平无战事》;或者是发掘出历史人物人性中因时而生的闪光点,比如《潜伏》和《亮剑》;或者是在日新月异的年代里发现了普通老百姓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新的社会热点,比如《蜗居》、《小别离》和《中国式关系》;或者是用新的视角、新的观念审视遥远的历史、当下飞速发展的时代,比如《雍正王朝》和《欢乐颂》。

只不过创新很难,难到什么程度?八婆想举两个反例。看完以上所述,肯定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琅琊榜》和《伪装者》?八婆承认,这两部作品也算佳作,但《琅琊榜》赢在导演手法,确切地说,是剪辑技巧;而《伪装者》,赢在演员表演,至于剧本本身,八婆只想用差强人意四字评价。还有则是近期引起热议的两部旧作,《大秦帝国》和《大明王朝1566》,网友为其鸣不平,可是作为成片之初最早一拨观众,八婆觉得二者遇封存是料想得到的结局,因为它们对历史的解读略显陈旧和传统,远不如《走向共和》耳目一新;毕竟任何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克洛奇这句名言之所以被世人用滥,还是因为它揭出了我们看待历史的普遍规律。

创新难,灵感和创意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这也即是国产电视剧发展至今六十多年,真正深入人心、靠口碑不靠流量和点击率的佳作不过半百的原因。可是,如同天天要吃饭,中国电视观众天天都要消费电视剧,在这种生态环境之下,如何打造过硬的剧本,携起手来抵御资本的恶意侵袭,变资本为己所用而不是沦为资本的奴隶,八婆也想探讨一二。

纵观这几年影视圈内的剧本创作,八婆头脑里立马蹦出一句话,“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抄”。八婆说这话没有标题党哗众取宠的意思,更没有为IP的抄袭之风摇旗呐喊的意思;相反对于某些网络作者大言不惭,无视网友愤而整理“调色板”,某些电视剧出品方无动于衷,把原著抄袭当成炒作电视剧的新闻点的行为,八婆也是深恶痛绝。

之所以对编剧界会有这句话印象,完全出自这几年圈子里编剧之间的互相倾轧。这几天,是某前辈编剧起诉后辈抄袭;过几天,又是某网络新秀状告某知名编剧侵权。面对同业之间的矛盾,八婆不想以看热闹的心态简单从道德层面进行孰是孰非的评判,八婆更倾向于将其视作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之下,在痛苦的创作过程中,编剧们为创作出过硬的剧本、为求新求变而进行的创作技巧上的尝试与探讨。

诸多纠纷中八婆认为有误判,比如某些公共知识是所有写作者共有的资源,如果仅仅因为故事模式有些像,就将其定义为抄袭,那时至今日,我们所有写作者都抄袭了仓颉,抄袭了普洛普31种故事功能。纠纷中当然也不乏某些新人为了夺眼球、攒人气,将自己置于弱者地位的巧言令色,八婆不想指名道姓,八婆只想做个类比。

同样是讲《三国演义》,为什么袁阔成先生那里听者如云;可如果换作《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恐怕就应者寥寥吧。由这个类比八婆想说的是,在创新日益艰难、创作素材日益稀缺的今天,过硬的原创剧本更应该关注的恐怕不是写什么,而是怎么写,这才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在时下编剧行业里的题中应有之义。

杜绝影视乱象要靠过硬的剧本,过硬的剧本在突破性的创新到来之前,编剧们应该多在人物形象塑造、通过叙事方式营造强烈戏剧冲突等技巧层面上下功夫。厘清这一思路似乎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可八婆突然心生担忧,担心面对大环境,自己和众多良心编剧不过是与风车作战的唐吉诃德。但愿,这一切只是担忧。

作者:八婆看剧 责任编辑:卢誉菲

都说得不到的才最好,来看看歪果仁都是怎么迷恋中国电视剧的吧

上一篇

都说得不到的才最好,来看看歪果仁都是怎么迷恋中国电视剧的吧 都说得不到的才最好,来看看歪果仁都是怎么迷恋中国电视剧的吧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下一篇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一部戏用了8个替身,全程坐着拍戏,却被吴京称为是最敬业的演员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