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国内电视业看起来不像以往那般风光。据公开数据显示,观众人均电视观看时长在去年已降至历史最低值,为平均每人每天155分钟,尤其未来观众的主力—年轻人正在远离电视。与此同时,电视广告经营状况不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广告投放连续3年出现明显下滑,去年总体投放额下降3.7%,广告时长更是减少了4.4%。
6月11日,在上海电视节第三届“中国模式日”上,来自各方的业内人士交流并讨论了全球和中国电视市场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有人指出,就中国综艺市场而言,已从前两年的一种“不正常的热”回归到了目前“正常的热”,资本更谨慎、运营更多元。
在“2017全球和中国综艺市场的真实温度”为议题的论坛上,有业内人士更是曝出某一线卫视80%的综艺节目都是赔钱的消息,结合整体不太景气的电视市场,这一讯息更是让人对国内的综艺节目多了些隐忧。
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创意版权保护,很多综艺节目在赔钱赚吆喝
首先得看一下中国的整体市场环境,随着经济发展逐渐步入新常态,发展步伐放缓成为一个既定的事实。这一大的市场背景对不少行业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例如广告业。品牌商对于广告投放变得日趋理性、谨慎,使得2017年的部分电视综艺因招商不力遭遇被下档或撤掉的命运。典型的如江苏卫视《时空摆渡人》。
世熙传媒总裁刘熙晨在论坛上表示,“电视广告的经营下降得非常厉害。很多节目的冠名,包括一线卫视,都很难卖出理想的价格,从去年开始二三线卫视的广告更是大幅度下滑,今年一季度、二季度其实是更不好。”
面对这种不利的广告招商境况,国内的电视台和综艺节目偏偏又高度依赖广告收入,两种情况的叠加使得电视台和综艺节目的日子都不太好过。虽然东方卫视也曾在《女神的新衣》里探索过T2O电视 电商的盈利新模式,但碍于种种因素不具有很强复制性,所以也不了了之。
除了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之外,国内政府对于文化创意的版权保护做的也不够。第一,陈旧理念造成了管理上的混乱。从2002年至今,对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管理几乎囊括了所有部门,其中包括国务院、国家新闻广播电视出版总局、文化部等,很显然这些行政部门更多的是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并没有真正服务于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工作。第二,国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保护的法律明显滞后,除了1983年我国颁布的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并在1999年进行了修订,至今没有更多保护法案的补充。
无论电视综艺还是网络综艺也好,真正能够存活下来并且实现盈利的,事实上并不太多。“所以现在的情况是,我们要做节目,必须自己拿钱,现在世熙的所有节目都要自己投资自己拿钱做。电视台还未必能保证广告,风险非常大。去年一个一线卫视,综艺节目80%是亏损的,世熙传媒去年的项目50%是亏损的,挣不到钱。这是很具体的、很现实的问题”,刘熙晨语带无奈地说。
市场在洗牌,头部综艺不易出,垂直细分成趋势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