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由中国艺术家曹斐以BMW M6 GT3为原型车创作的第18辆宝马艺术车在此全球首发。这位多媒体艺术家把增强现实技术与实体车身相结合,打造出一部穿越时空的装置艺术作品,由此展望以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为特征的数字化未来出行前景。
1975年,宝马艺术车项目启动,迄今已与来自五大洲11个国家的19位世界知名艺术家进行合作。作为第18辆艺术车的创作者,曹斐是其中最为年轻的艺术家,亦是第一位中国艺术家。
由全球艺术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12位艺术馆馆长和策展人组成的宝马艺术车评审团在2015年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择了曹斐,而在历经近3年的调研、思考和创作后,第18辆宝马艺术车终于迎来全球首发。
曹斐此次的创作延续了其作品融合社会评论、流行美学、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和纪实的惯例。她为艺术车构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平行时空——整个装置艺术作品由三部分组成:一部视频短片,一款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呈现彩色光影的APP手机应用软件(下载APP请在苹果商店搜索关键字“BMWARTCAR#18 by Fei CAO”),以及一辆通体纯黑的BMW M6 GT3赛车。
在视频短片中,曹斐以“传统–当代–虚拟–未来”为线索,通过一位穿梭于时空的行者的视角,记录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大背景下中国社会的发展。
而BMW M6GT3汽车也被艺术家处理成纯黑色,成为进行各种数字化艺术创作的画板。有与无”的思考与陈述。
永恒的创新
1972年,艺术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为宝马集团慕尼黑总部的大厅创作三幅大型油画“红”、“黄”、“蓝”,从此开启宝马与艺术文化的合作;1975年,艺术家亚历山大•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完成第一辆宝马艺术车的创作,之后,宝马持续与世界著名艺术家合作,赋予艺术家充分的创作自由和想象空间,速度、科技、现代艺术与汽车的完美融合使每一辆艺术车都成为汽车界和艺术界的传奇。作为一家由创新和技术驱动的公司,宝马相信艺术家们开拓性的创作与成功的商业创新同等重要,同时亦在两者间找到了最大的共通:对创新和创造力的极致追求。
而第18辆宝马艺术车正是借技术的创新让我们得以拥有了一次新鲜而激动人心的观看体验。当代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地尝试应用前沿科技和数字化手段,因此,诞生于当下的第18辆宝马艺术车也有了迥异于之前的呈现形式:既往历史上的宝马艺术车大多是在车身表面进行艺术创作,而这一辆,则以浸入式的体验手法,通过数字化科技增进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沟通。
宝马集团董事
罗伯森博士
“曹斐创新地采用了浸入式体验手法,通过数字化科技增进了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沟通。这是一辆名副其实的为21世纪创作的宝马艺术车。”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第18辆宝马艺术车让我们感受到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新,带来一种崭新的体验。之前17辆艺术车有那么多伟大、杰出的艺术家,而曹斐在今天的展现中,把我们带入一个想象性与感受性相结合的空间之中。这辆艺术车的诞生,象征着一个新的人们认知世界、感知世界、乃至于表达世界的时代的到来,也甚至预示着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要与时俱进,这也是艺术创新的根本价值。”
向时代致敬
第18辆宝马艺术车是对中国社会快速变化的记录,既怀有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又表达出对新千年的探索。事实上,宝马自身的成长亦与这种中国速度保持相同的频率:无论是创新的个人出行解决方案、高品质的汽车产品,还是激悦人心的汽车文化,宝马始终视自己为中国全面进步与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贡献者。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康思远
“作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宝马艺术车创作者,曹斐是宝马集团支持中国新一代艺术家发展的又一例证。宝马在积极塑造未来出行的同时,也不断增强与中国社会的融合。早在11年前,我们就在中国开展了各类文化支持项目。中国正在发生巨大而快速的变化,尤其在数字化领域。我们以这款数字化宝马艺术车向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致敬。”
建筑师
青山周平
“在当代中国,比特币、共享单车、人工智能等等这些虚拟技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中。我来自日本,那儿的普通人就没有那么强烈地体验到这些。这个作品中,文化的传统性和技术的创新性让我非常强烈地感受到,这就是当下中国的现实。”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
田霏宇
“曹斐出生于改革开放的同一年,这也意味着她对中国消费经济的发展和电子科技的繁荣都有很深刻的理解。毫无疑问,曹斐被选入创作第18辆宝马艺术车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我们不能确定这辆车的’中国性’,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当代性’,或许它的中国性就是它的当代性。”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