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部综艺界的清流,做了件很老派的事——
读信。
适应了快节奏的我们,对于“书信”这种慢形式,越来越陌生。
键盘代替了纸笔,语音代替了敲字,我们现在越来越图省事了。
但有些情感,靠嘴巴是表达不出来的,尤其是骨子里带着含蓄基因的中国人。
我们就快忘了从前的慢日子,忘了将积攒的情感浓缩于一封信的诗意。
为了寻回这份诗意,于是有了这部高评分的网络综艺节目——
《见字如面》
成功地勾起了网友们的诗兴。
见字如面,如雁带去思念;见字如面,如歌抚慰流年。消失了时空,怀念成相见。信中你我,定格成永远的容颜。
正如节目开篇时所显:
书信这种形式正在消亡
但书信里承载的文化、文明不应该消亡
节目由综艺文化界的老司机「实力文化」打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和《中国成语大会》就出自其团队。
优质、底蕴深,但在娱乐嬉皮为王的综艺界,常常沦为冷门。
这一次的《见字如面》,节目组动了点小聪明。
除了有学术派的专家做解读,还请来了一波演员加盟。
张国立、归亚蕾、何冰、张涵予、王耀庆、徐涛、林更新、蒋勤勤。
无疑,演员们的助攻,为节目带来了不少关注度。
但节目的设置,并没有让明星喧宾夺主。
不说废话,不带光环,甚至没有多余的眼神,上台就只为了读信,用自己的声音、语气,带观众了解一封私信、一段情感、一种过往……
纯粹,是这个节目最吸引人的气质。
形式纯粹、内容纯粹、情感纯粹。
信件的选取上,节目组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精心挑选了一百来封信,大多都是些私人信件,写给亲人、写给挚友、或寄知音,这些信件流露出的,往往都是最真挚的情感。
读每一封信,就像还原了写信人的彼时彼景,时而穿越到古,时而回溯至今。
写信的人,有的是无名小卒、有的是历史名人,还有当代的作家、明星……
但在信中,他们一律都是向亲近人吐露心声的平凡人。
一字一句,都鲜活、生动。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归亚蕾老师演绎的《让他活在我的歌里吧》。
这封信,是蔡琴写给媒体,写给自己,也是写给杨德昌导演的。
杨德昌和蔡琴的十年无性婚姻,是当时媒体们常年追逐的热点。
这段感情,以杨德昌的“一片空白”和蔡琴的“我有全部的付出”而告终,杨德昌与蔡琴离婚,娶了钢琴家彭铠立。
2007年杨德昌去世,媒体们追着蔡琴不放,无奈之下,蔡琴将悲痛诉诸笔尖。
早知道他生命这么短暂,我愿意早点跟他离婚,放他好好享受他的生命。
这,大概是爱到深处才会有的感怀吧。
归亚蕾克制又深情的演绎,绕着心梁,悲从中来。
一句:杨德昌,你怎么可以这样就走了呢?!
令人无比动容。
除了这种惹人流泪的,还有别有趣味的。
王耀庆和张国立演绎的知己之音,仿佛一场大师间的灵魂对话。
画家黄永玉和话剧作家曹禺一来一回的书信,甚至可以登上中国文学史的教科书。
1983年,曹禺突然受到黄永玉的一封信。
信上,黄永玉表达了自己对曹禺的仰慕:
我爱祖国,所以爱你。
一般这“先扬”吧,就会有个“后抑”。
果然,套路来了。
黄永玉紧接着,就大胆地直言不讳:
但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心不在戏里,你失去了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
面对后辈敢如此不留情面的批评,曹禺看傻了眼。
但他并非生气,而是震惊,震惊于这世上竟还有如此珍视自己才华的情谊。
他将黄永玉的信装裱起来,以作鼓励和警示。
而且马上回复了他一封信,“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光阴”,感谢知己之意,也感谢他的坦率。
王耀庆和张国立的读信,让人有种享受的感觉,仿佛两位大师从信中穿越而来,恳切的表达着双方的希冀和激励。
王耀庆激昂,张国立沉着,读一封信的时间,就看出了好演员的功力和走心。
每封信的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故事中的人与情,智慧与沧桑,揭开了历史的面纱。
没有过度消费明星,也不刻意制造噱头,这样的网综,三观正的我没办法不爱。
谁说娱乐性和文化性混搭不出精品?
圈钱与优质之间,大概是因为隔了一颗写不出书信的浮躁心吧。
见字如面,见字如面。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