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尧涵
电视剧《白鹿原》叫好不叫座,引得一片叹息声。其实,改编这样厚重这样气势恢宏的小说,原本就是一件很冒险的事情,很容易费力不讨好。
首先要说的是:观看这部剧,不能不对制作者心生敬意。不管影视圈如何浮躁,如何功利,还是需要有人,保持专注于做艺术的虔诚之心,保持影视剧制作的纯粹性。这部剧经过多年酝酿,每个细节的处理都精益求精,制作精良,不是奔着钱去的。播出后,口碑很好,豆瓣的评分在九以上。
但是,这部剧收视率很不给力,我想说说几点看法。
与小说《白鹿原》情况相似的还有《尘埃落定》等等,越是艺术价值高的小说,越是把文字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那些文字,营造了浓郁的情感,厚重的内涵;那些文字犹如刀,强有力地镌刻在你的心头,无法抹去。每次看完,烙印在心,难以平静。那些作品,都有一种俯视人间苍生的气魄,对于命运的悲悯,对于沧海桑田世事变幻的无可奈何-----
从小说到电视剧,表达工具换了:文字换成了画面。用画面、用戏剧冲突,来讲述那些人那些事。优越性是更直观,这恰恰也是缺陷:原有的想象力和内涵,被阻断了。原有的氛围很容易消散殆尽。
换一种形式表达,在影视剧的领域,另造一座高峰,谈何容易。名著改编为影视剧,鲜有能异峰凸起的。
《尘埃落定》这部小说的电影导演早就锁定了李安,他无疑是最佳人选,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他也未能下手。
打个比方,如果《百年孤独》《复活》《静静的顿河》等名著改编成电视剧,会怎样?无论多牛的制作团队,在当下中国的观众市场,也很难有很好的收视率吧?
(当然也有一部分巨著,因为有极强的故事性,通俗化的人情冷暖,也适合改编影视剧,比如《飘》、《茶花女》《基督山恩仇记》等等。那是另外一种类型的了。)
不是陈年往事就没人有兴趣看。我们同样很有兴趣看百年前,甚至千年前的故事。因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屈原、商鞅、孔子、秦皇汉武的故事至今仍然被人们津津乐道,那些人的兴奋与苦闷,爱与哀愁,今天的人们感同身受。所以,找到原著故事中,与当今人们兴趣的结合点,作为电视剧的基石、支点,这就找到了吸引观众的点。
《白鹿原》中新旧观念的冲突、原生态田园牧歌的优美与落后、前卫与保守、自由与传统桎梏的羁绊-----等等,都与当今人们的情感相通,这些点的发散与渲染,相信会激起观众的兴奋点。打个比方:如果这部剧以白鹿两家年轻一代的追求开篇,倒叙或者插叙出白鹿原的生活,会不会节奏更明快、更跳跃?但是这样一来,动作就太大了!
事实上,电视剧《白鹿原》谨慎增加了白鹿两家年青一代的戏份,有些细节的设置很妙。看得出来,创作者是花了大功夫的,吃透原著的基础上,再从自己的心里生长出新的故事构架。但是基本机构还是原著的。
我对于亦步亦趋地“忠实于原著”是心存异议的,毕竟,电视剧的表达手法完全不同了,受众也完全不同了,一味图解原著,只会让原著的内核缩水。电视剧虽然失去了文字这一手段,但是拥有了电视剧的长项,如果取原著精华,保留原著精神,以最适合电视剧的方式来演绎,也许才是保持原著高度的良策。
类比一下:没人会怀疑1987年版电视剧《红楼梦》是一部经典,但是,这部剧的重播率很低。不是说这部剧拍得不好,而是它的表现方式,不适合当今人们的审美习惯。节奏太慢,枝蔓太多,太平实。
恐怕没人敢改拍《红楼梦》,不敢冒不忠实于原著的险。事实上,如果以今人的视角来看待,将《红楼梦》拍摄成一部青春剧如何?(不是指眼下那些粗俗的青春偶像剧)。《红楼梦》中那一群人,是那个时代最前卫、最时尚、最风雅、最有品味、最青春靓丽的少男少女。清纯与爱恋、妖娆与作,贵贱无常------太多元素可以对接当今人们的关注点。如果从这个角度拍,一定能吸引当今人们的眼球。可是,有谁敢于一试呢?
“忠实于原著”,以防把一部伟大的作品改编成了媚俗的烂剧。这是一条稳妥的路,但也是一条遗憾的路。
好剧也怕坐冷板凳。
《人民的名义》这部剧很不错,基础很好,但是如果不是湖南卫视的超级营销推广手段,未必能火爆至此。
噱头、广宣,这个应该有。也许你会说,现在哪部剧没有这些环节呢?可是,做和做,是不同的。要拿出精益求精做好剧的倾注力,着力于市场。让推广卓有成效。
《白鹿原》的营销攻势,显得不是很对观众胃口,这是遗憾之处。
不管怎么说,这部剧的改编是扎实、诚恳的,画面拍摄非常棒,演员也非常到位,张嘉译和何冰的演绎极佳。这样的剧原本就是小众的,原著即便在读书人中,也只有少数人能懂得其中的意义,而电视剧面对的受众三教九流贩夫走卒五花八门,多数人无法接受也很正常。
观剧市场也是在变化的,也许,再过十年、二十年,快餐文化淡化了,这样的剧多了,观众也不再以娱乐心态观剧,更愿意选择慢生活,能沉静地坐下来细细品味更深层的美。也许就能广泛接受这类剧了。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