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的神剧不是贬义,而是这部电视剧的的确确是国产电视剧里的第一神级电视剧。那么就不卖关子,说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想必不少人也知道,那就是2003年在CCTV1播出的史诗级电视剧《走向共和》。这部电视剧在豆瓣评分高达9.6分,是豆瓣上对电视剧里评分最高的一部剧。其他网站对该剧页有很高的评价。如果你对《走向共和》这9.6分的高分没有直观的概念的话,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看看它的身后是哪些电视剧,美剧《兄弟连》9.5分、《大宅门》9.2分、《康熙王朝》9分。这三部剧属于神级电视剧,但是评分都低于《走向共和》。
那么说了这么多,为什么《走向共和》能称为中国第一电视剧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首先,该剧对历史的高度还原,该剧的编剧和导演显然不屑于演绎戏说,尽可能的去为我们展现一段真实的清末民初的历史。其次,脉络清晰,叙事条理,各方矛盾、斗争都很好地、杂而不乱呈现在了观众面前。这前两条是第一步好的历史剧的基础,而《走向共和》真正能达到如此之高的高度,我认为是后两条,也是我着重要讲的。
这后两条是什么,其一、《走向共和》很好的刻画了这些历史人物,并对他们从人性方面做出了深度剖析。其二、《走向共和》对清末民初的这段历史作出了反思。作为我们80后来说,受当年课本和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学生时代认为慈禧是个成昏庸无能、心狠手辣的人,认为李鸿章是个汉奸卖国贼,袁世凯是个窃国大盗。后来通过一些文献资料和网上的文章,觉得这几个并不是向课本里,一些影视剧里描写的那样,他们似乎没有这么坏,至于到底什么样子,并没有影视剧直观的展示给我们。而《走向共和》做到了这一点,慈禧、李鸿章、袁世凯,这些我们学生时代曾经憎恨的人,比较真实的呈现给了我们,并通过他们举止言谈,剖析了,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走下共和》里慈禧的形象
没有人生来就想当坏人的,即使一个人长大了,也不会想当坏人。单从好与坏来评价一个人,那是儿童的世界。尤其在政界,更不能以好、坏去评价一个人,在政治斗争中如何能做到正确评价一个人,是他所做的事情产生的利与弊。慈禧骄奢是因为她太要面子,这是她的性格缺陷,但慈禧却坚信,要面子的做法是对国家有利的做法,毕竟身为大清国的实际掌舵人,慈禧万不想大清国毁到自己手里,这一点《走向共和》里慈禧有这么一段台词很经典,当时慈禧谈及自己的大寿。——“寻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寿,办得风光热闹,左邻右舍就会说这老太太好福气有面子,这户人家在那一带就做得起任!百姓如此,国家更是如此!如果连我的生日都办寒碜了,不但我的面子,朝廷的面子也没地方搁!又怎么个体现我中国河清海晏国泰民安?这样一来,不但洋人瞧不起,连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负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这样就会出事儿,祖宗的基业就会毁于一旦!这些道理你们是真不懂假不懂还是不想懂?我看你们是不想懂!也就是说你们做儿子的孝心做臣子的忠心都让野猫子叼去吃了!那好,今儿我也把话撂在这里了,谁让我这个生日过得不舒服,我让他一辈子不舒服。” 而历史的回答却是,慈禧的做法,弊远大于利,但把她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分析她的性格和做法,是错了吗?当然不是。
再说那李鸿章李中堂,看到《走向共和》里的李中堂,我最觉得虐心。他有能力,有骨气,但是在大清体制和外国列强面前,他显得如此的无能为力。一方面清廷的话不能不听,一方面要“照顾”好列强,避免大清子民和国体再受打击,这种压力、这种无助,常人很难感受。他只能在与列强的谈判时,两害相加取其轻。单单说李鸿章汉奸卖国贼肯定是不对的,他在当时要做的肯定是保住大清的统治者的利益,这也是一个国家的“高级打工仔”的职责。
《走向共和》李鸿章
还有袁世凯,《走向共和》对其在剧刻画、剖析以后,我们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要“窃取革命果实”。从一个普通人的心理来看,“大清国的皇帝,我袁世凯逼其退位的,避免了这个国家有更大的伤亡、我袁世凯是大清国的高官,军政都精通,理应当民国总统。”这么一分析,我们看来袁世凯“窃国”之举没有什么不对,而且分要来评判一件事的对与错,就应该拿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评判,这样看来,袁世凯的想法,他自己首先觉得不是做坏事。
《走向共和》里袁世凯形象
我上面所说的最后一条《走向共和》对清末民初的这段历史作出了反思。这是电视剧的点睛,《走向共和》没有把大清国的衰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盗,归结于某一个或者几个人。而是从国家体制、社会发展、人才培养、思想意识各个方面通过居中人物的言语,进行了分析反思。居中日本大学者福泽谕吉与明治天皇这么一番对话极为经典,福泽谕吉说:“中国已经衰败到那种地步,把它导向文明开化,实在是一句空话,即使出现100个李鸿章那样的人物,也无济于事。”意思就是说,李鸿章从性格到自我的三观,只能作为国家的一个补丁,大清国已经是千空了,出了100个李鸿章又怎能补得过来?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