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人人争抢大制作、买版权、请流行明星的娱乐化时代,湖南广播电视台“小戏骨”总导演潘礼平偏偏反其道而行,他说自己做节目遵循的是与现在的流行模式完全相反的三点:“一是原创,一定要原创,这是我在业务上的一个虚荣心;二是低成本,尽量要做创作奇迹、四两拨千斤的事情;三是雅俗共赏。”
2016年,潘礼平团队打造的《小戏骨》系列之《白蛇传》面世,一经播出,引发轰动,两天内微博视频转发量破七千万,在腾讯视频播出后,现单平台播放量已达2.6亿次。
近日在《小戏骨放开那三国》新剧发布会的现场,前来站台支持的徒弟“村长”李锐也称赞师傅,“你们只知道我是‘村长’李锐,但是不知道我是潘礼平先生的学生;你们只知道他捧红了‘小戏骨’,却不知道他的徒弟已是电视界的半边江山。根据我一生的观察,小戏骨这个天才的创意,只有我师傅潘礼平才搞的出这些名堂。小戏骨搞大事,老戏骨心里很欢喜!”
1.“反差萌”,打破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壁垒
作为电视湘军元老级的人物,潘礼平说话向来以“直”著称。《小戏骨》火了后,有人问他“《小戏骨》要做几年”,他“大放豪言”“要一直做下去”。很多媒体在采访时,总喜欢问他“为什么要让小孩去演一些红色经典和古典故事”,他直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要变种,就要吃自己的东西”。
这些言论背后蕴含了一位在电视业耕耘了几十年的传统媒体人,对这个到处充斥着快餐文化和外来文化社会的担忧和警惕。潘礼平从1986年进入湖南广电,期间曾制作过《晚间新闻》《背后的故事》《洞穴之光》等奠定电视湘军地位的王牌节目,在这些曾经的爆款之后,他总结出自己这些年做节目的心得:制作节目要有一种超越专业、节目本身的思维,让自己站在一个更高的视野,想想这个节目是不是对国家、社会有利,这才是制作节目的出发点,也是灵感创意的来源。
“在过去激情燃烧的岁月中,我曾跟李锐、张丹丹还有一大批同事一起做《晚间新闻》,我们手把手共事多年,感情非常深厚。所以在后来我离开《晚间新闻》团队后,他们为我量身订作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笑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我这个师傅就好像是他们父亲一样。而我则开启了《小戏骨》之旅,并且对此情有独钟,非常着迷。”
之所以制作了《小戏骨》,是基于中国的年轻一辈,过于“洋化”的担忧。潘礼平把《小戏骨》栏目,视为一个打破年轻人和传统文化壁垒的方式,那么站在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他希望这个栏目要一直做下去。
《小戏骨》好在哪里?很多观众评价说“这些小演员演技好,吊打很多小花、小鲜肉”,这句话是观众对于当前很多青年演员缺乏演技的一种“报复”式反感,但却不能完全道出“小戏骨”在市场上受热捧的核心原因。其实《小戏骨》的成功,说到底还是源于其对人性的精准把握,因为“小人演大人”模式本身,就天然充满了一种戏剧性,这种戏剧性正好满足了普罗大众都存在的一种观看心理——猎奇。
“让这些稚嫩的孩子去演那种成熟得不得了的人,还要一本正经地演,效果一定很奇葩。”《小戏骨》作为湖南芒果小戏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主打节目,早在《白蛇传》之前,就翻拍了诸如《白毛女》《洪湖赤卫队》《刘三姐》等经典红色剧集,之所以会选择这些在如今的电视剧市场上不太讨好的IP,除了是出于打通年轻人与传统文化壁垒的目的,也是基于潘礼平在电视圈摸爬多年,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
潘礼平在新闻第一线摸爬滚打多年,对社会的接触、对群众的了解程度自然是现如今许多节目制作人难以匹敌的。《小戏骨》栏目灵感的最初来源是源自他曾经做过的一档节目。多年前,潘礼平曾做过一档名为《农民演讲赛》的节目,摄制组到农村里举办演讲赛,“让农民,去搞那种高大上的演讲,农民朴素的演讲配上最豪华的排场,很有戏剧效果。”“反差感”便是“小戏骨”的创作核心。
2成人化?“小戏骨”们是在学经典、学担当
潘礼平说自己“迷踪派”,专爱走野路子,在调教演员上也是。在《小戏骨》的系列剧中,有很多剧,不光是大段的台词,还包含了不少唱段,演员的唱腔唱调、一颦一笑,既要在调上又不能过于夸张、做作。
在教这些小演员唱戏时,剧组让专业的老师教一遍,然后潘礼平再教一遍。而与专业老师相比,潘导的辅导方式就“野”了很多,“你现在回到没学唱歌的那个阶段,你之前跟同学在一起唱卡拉OK怎么唱,你用那个给我唱”。刚被专业老师调教过的演员,在潘礼平这里,又要重回一张白纸的状态,“其实这时候,专业已经长在他的身上了,你把他的绑给松了,他反而更放松,更能把自然和专业融合在一起。”
起初很多专业老师,包括一些家长对潘礼平这种辅导方式不太认可,但结果证实,野路子总是能出奇制胜,不拿腔作势、亦步亦趋的小演员,在演戏时,更加贴合人物状态,“其实你只要帮他们把人物关系和剧情理好就行了,让他们的情绪自然流淌,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潘礼平认为小戏骨的表演之所以能触动人心,就在于他们真诚、自然、放得开。在《放开那三国》的发布会上,小戏骨们以情景剧的方式,再现了曹操、吕布、刘关张等的纠葛故事,短短几分钟的嬉笑怒骂,就把观众带入到那个纷乱的时代,许多现场观众的反映是“在这些小演员的身上,你完全看不到不入戏或者尴尬的感觉,这是目前很多年轻演员都难以做到的。”
做儿童题材,一直是受关注较多,却也比较敏感的一个领域,在《小戏骨》收到了许多鲜花和掌声的时候,自然也面临了不少质疑。比如,成人化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让一些黄毛小儿去诠释成人故事,容易造成孩子的早熟。而潘礼平却认为“成人化”不是不可为,但要看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成人化。
“让这些从蜜罐里长大的孩子,通过看或演这些名人典故,早日学会担当,变得懂事,那就是功德一件。”
潘礼平还表示“过于成人化的情节不要涉及,所有的改编都会去掉里面的爱情部分,就算《白蛇传》里也只借了一个称谓,它没有任何爱情的展现。”
3做原创,这是在业务上的“虚荣心”
潘礼平说自己从来不引进模式,他所有的创意灵感都来源于观众需要,甚至有时候,觉得某种模式不符合观众需要,就要打破它。
“看不惯,你就要改变他。”是潘礼平时常放在嘴上的一句话,《晚间新闻》不仅引领了国内播音方式的转变,还培养出一大批湖南卫视的中坚力量,包括主持人张丹丹、李锐、《爸爸去哪儿》的制作认谢涤葵、《一年级》的制作人徐晴、《真正男子汉》的制片人梁书源等,都成长于潘礼平的团队中。
潘礼平说自己和其他节目或栏目策划人最大的不同是,许多人是从技术角度考虑问题,他更多的是从“道”上,“站在对社会、观众有益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就精准把握住大众的需求,同时灵感创意也是从与他们接触中来,这才是有可能制作出一个大爆款的核心。”
爆红的《白蛇传》之后,《小戏骨》栏目接下来还会翻拍“四大名著”系列,不走寻常路的潘礼平能否缔造下一个奇迹尚不可知,但是《小戏骨》的横空出世,已然给国产原创节目市场提供了一股新鲜血液。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