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妾、本宫
随着《甄嬛传》等宫斗剧的热播,这俩词儿也跟着一道走红了。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后宫佳丽们真的是这样自称么?
先来看“臣妾”。
“臣妾”,从字面意思来讲,大体是指臣子的妻妾,也可以理解为臣和妾的统称(蔑称),一般以为是臣子的妻妾所用的自称。
事实上有资格觐见皇室中人的臣子妻妾在面见皇室中人的时候也很少使用,这些妻妾们多自称为妾、妾身、妾某氏或奴家等。
“本宫”,不少人从字面上理解为拥有宫殿的人的自称,但历史上很少有后宫佳丽会这样称呼自己,哪怕是后宫二主之一的皇后。
真实历史当中,“本宫”一词,只有东宫太子或者恩宠有加的公主(就算《甄嬛传》里像华妃那样拥有一座四合院的也还不够格),才会偶尔以此自谓,比如太平公主。
那么,这些后宫妃嫔们究竟是如何自称的呢?
其实和大多民间女子一般无二,常常自称为“妾身”“妾”“奴家”“奴奴”(对皇帝及长辈)或直接说“我”“吾”(对臣下或低位嫔妃、宫女太监)等。
皇上
称呼皇帝,汉魏时多称“陛下”,唐称“圣人”也称“大家”,或亲近者呼之为“某(排行)郎”,宋称“官家”,“圣上”“万岁”历朝历代均有使用。
明代正式场合一般使用“陛下”,私下多用“当今”“今上”“上”等。需要注意的是,“圣母”指的是当今皇帝的母后——皇太后,而非玛利亚。
提到皇上,那就不得不多提一嘴,在许许多多的影视剧里,皇帝永远都是黄袍加身,恨不得从里到外都穿一身黄,什么器具都是黄色,就跟暴发户一样,生怕别人不知道他是皇帝。难道就是因为皇和黄发音比较像?
这里以明代举例,明代尚赤,黄袍只是皇帝所穿服色之一。朝服以红色居多,祭服以玄色(黑色)为主。而且,皇帝穿什么颜色的衣服看他个人喜好啊!谁特么乐意一天到晚一身黄,还特么连内衣袜子都是黄的!
大人
提到称呼,“大人”就实在绕不开去。
这个词可以说已经被影视剧和小说滥用至极。
简单地来说,“大人”,在清朝之前多用于父(辈)表示十分尊敬,如:父亲大人,母上大人,或直接呼之为大人。
举例:
子:“孩儿昨日得了个美婢,特来献于大人。”
父:“有此佳儿,吾心甚慰!”
除此之外,对于德高望重者也会出于尊敬使用“大人”一词,比如对于内阁大学士、某某阁老,晚辈便会称其为“某某老大人”。
“大人”这个词直到清朝之后才被谄媚者用以称呼上官(准确地说是从雍正时期开始)。主子都叫了,还在乎叫人家爹吗?
小姐、娘子
“小姐”一词和“大人”一样,只要是古装剧大多便要露一次脸。
也许很多剧作者的使用根据是《西厢记》中称呼崔莺莺为“小姐”,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的是,“小姐”这个词从古至今的意思并没有太多差异,都是高级性工作者的代称。
以明代举例,刘姓技师、宋姓技师,大家一般称呼她们为“刘姐儿”“宋姐儿”,又如“这家院子不是什么好人家,里面藏着个脂粉小姐。”
那么,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称呼正经人家的姑娘呢?
以宋代举例,一般称之为“娘子”,对于年纪小的就称之为“小娘子”。如“李娘子”“赵小娘子”。
其实大家可以从《水浒传》中窥其端倪,虽然《水浒传》因为成书原因,里面不少是明代的用词习惯。我想这也是许多看《水浒》的读者不理解为什么小说中无论甲乙丙丁,都像男主人一样,称呼女主人为“娘子”了。
太监
“太监”本为官名,中官之首才能称之为“太监”,此外有“大监”“少监”等。
也就是说,只有大太监才能叫“太监”(呃,有些绕),一般的阉人、宦官是没有资格被称为“太监”的。
当然,随着王振、刘瑾、魏忠贤等大太监的威名日重,民间渐渐就以“太监”一词代指阉宦了。
官人、相公、
“官人”和“相公”,是特别能体现汉人文化的两个词汇,现今来看,都是用来代指丈夫。
我们来简单看看这两个词汇是如何一步步演变成丈夫的。
一开始,华夏的女子多称呼丈夫为“郎”,后来估计觉得这样喊有些肉麻,便加上了一个词称为“郎君”或者“夫君”。
汉代之前,官人当然是指代官员,然而汉代以后,或许是出于望夫成龙的愿望,一些人便私下里用“官人”来称呼丈夫了,到了宋代,“官人”就渐渐成为了丈夫的标准用法,也没有谁大惊小怪了。
然而直到宋代,“相公”都是特指宰相,因为当朝宰相常常会被封为某公(就是公爵),连在一起便是“相公”了。
不过和“官人”一样,华夏的老婆们又觉得叫“官人”不过瘾了,还是叫“相公”最让人满意(也许私底下也有称呼为“陛下”的?)
所以到了明代,“相公”就不光是用来称呼宰相了,丈夫、进学的秀才等等,都会被称为“相公”。
另外多说一嘴,“老公”“老婆”这个两个词在历史上出现的也很早,本意类似于今天一些情侣打情骂俏称呼自己的对象为“老头子”“老太婆”这样。
爹、娘
历史上的百姓并不都是如此称呼父母,以明朝举例,喊自己父母“爸爸”“妈妈”的并不少啊……
“爹”“娘”是比较北方的称呼,而且在不同时代也有很大变化,换句话说,这两个词并不是古代子女对父母的通用称呼。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