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综艺,图的就是一个开心嘛。
综艺节目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是这样的:哇!今天星期五,大家伙儿端着小板凳摆好小瓜子前排坐好,在一阵“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根本停不下来的爆笑中一眨眼两小时过去了,然后开始叽叽喳喳地讨论并攒下一些彼此都心领神会的“梗”一起互相调侃一周,掰着手指头期待下周欢乐综艺时光的到来,如此循环。
但现实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唱歌的绝对不能单纯地好好唱歌,必须声泪俱下地讲述自己的故事,硬生生变成比惨大赛,吓掉你的瓜子;用来搞笑的节目一定要将嘉宾吹捧到天上去,玩游戏也要假装输掉,自以为不留痕迹,当观众都是一千度近视;如此循环。
唱歌类节目在众多真人秀中突围的优势在于,它可以完全满足一家老小各个年龄阶层的需要,只要听力不是太有问题,大众对音乐类节目的好感度还是比较高的(毕竟我们是能歌善舞的国度),唱歌恰恰是音乐类节目中门槛最低的一个,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辨析管弦乐的优劣。
「好奇心研究所」此前做过一次“综艺节目,你无法忍受什么?”的投票,我们收获了共 2892 次表态,结果表明:将近四分之一的人对于综艺节目最无法忍受的是梨花带雨的苦情把戏,对于有些唱歌类节目“凡谈及音乐梦想,必哭诉悲惨身世”的做法,他们表示“去你妹的”。另一个极其令人讨厌的就是评委嘉宾们怀揣着一副誓死夺得奥斯卡的敬业精神,表情浮夸浑身是戏地说“你表现的真是太好了”(16%)。
那么,为什么唱歌类节目喜欢加一些“哭诉”呢?
“我已经流浪了十年,只为了音乐梦想”、“我的家人遭遇不幸,这就是我唱歌的动力”,听起来会不会比“没啥,我就是喜欢唱歌”、“没有原因,唱歌高兴”要有情感一些呢?
某红极一时的唱歌类节目就明确表示节目组有一个职位叫做“故事策划”,他们善于把每位学员身上的“话题点”以及“最能代表他们特质”的故事拎出来,就像厨师一样,你吃到的每一分味道都是厨师想让你吃的,而你看到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故事策划想让你看到的。
如果说这些“哭诉”有如厨师在菜里撒下的调味品,那音乐就是菜的原材料。
天天吃毛血旺会死人的。
好奇心研究所是好奇心日报(www.qdaily.com)的一个调查栏目,这是一个探讨各种生活方式问题的互动平台,它针对的可能是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潮流,也可能是某个品牌的服务。你可以在这里投票、吐槽、表明态度。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