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新闻>综艺

从《朗读者》的表现来看,文化综艺真的能称得上火了吗?

从《朗读者》的表现来看,文化综艺真的能称得上火了吗?

导语: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2017年文化综艺成为新晋网红,火爆荧屏。而当《朗读者》即将收官之时,一个冷冰冰的现实却摆在了眼前,那就是现象级的口碑并没有为节目带来现象级的收视,甚至节目后期似乎走向了“煽情不止”的那一面,引得网友质疑:这是换了演播厅的《艺术人生》?

文化综艺到底应该如何平衡文化、娱乐才算合理?文化综艺又应如何走向更远的未来?

有别于《中国诗词大会》《诗书中华》等“竞技文化综艺”,《朗读者》定位于“情感文化综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其节目形式既有创新又珍视传统。

节目最大的特点是每期会设定一个主题,例如遇见、告别、眼泪、陪伴、勇气等等,通过朗读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来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如此一来,观众也许就可以在这样的“读”与“听”中找寻到自己的诗与远方,感受到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美好。

想想自己有多久没有耐心读完一本书?又有多久没有进行过“朗读”?对于如今的很多人而言,无论年老年少,离不开的似乎就是手机,而书本早就在喧嚣的生活中,被我们抛之脑后了。因此,《朗读者》希望用名人或者是有着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的朗读,让快节奏的“我们”能够慢下来,好好的感悟生活,在这样的快与慢的反差中,多多少少也会带来传统文化的价值回归。

从豆瓣评分上来看,从最初的9.4到如今的8.7,虽然评分有所下降,但是也算得上高分。可以说,《朗读者》还是一档成功的文化综艺:

首先,它的定位是精准的。从宏观上看,它跟上了政府提出的“文化自信”的环境,跟对的是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政策导向;

从节目层面来说,《朗读者》的制作是精良的。董卿首当制片人,加上多年积累的个人品牌效应,给予了这档节目足够的赋能,再加上华美的殿堂级的舞美、明星以及社会名流的参与,想要吸睛不难;

第三是节目组策划团队深厚的功力,无论是嘉宾选择还是话题设置、美文选择等等,均深情满满,既有强烈的央视风格,也能够产生明星效应下的金句、爆料等衍生品,从而适应着互联网的传播,例如濮存昕的往事等等。

因此,无论是从广告还是网络点击率、社交媒体传播上来说,都证明这是一档成功的文化综艺节目。但是在现象级口碑的背后,却有一个不争的事实:节目并没有收获现象级的收视。

有人赞《朗读者》是一档有着动人深情的节目,认为节目能够让人哭出来,就是一次美好的排毒;也有人认为节目还是过于刻意的煽情,玩的还是以前“故事”的老套路,活脱另一台《艺术人生》《等着我》《感动中国》?

那么,《朗读者》到底能算得上一档经典的文化综艺吗?中国文化综艺到底应该如何走向更健康的明天?

文化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并且文化的形式应多种多样

说到文化综艺节目,其实早在十年前就已经开启了当时的“国学热”,印象最深的也是最经典的文本就是《百家讲坛》。没有豪华的舞美包装,有的就是一人一桌,用讲座式的方式,让一位“大师”向普通大众讲述各个不同题材的选题,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历史文化,具有科普历史知识及深入点评讲解的作用。

随后,文化综艺栏目相继开播,《晓松奇谈》《开卷八分钟》《读书》《文化大讲堂》《读书时间》《中华好诗词》等,直到央视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和《中国谜语大会》之后, 2015年四川卫视也播出了原创诗歌文化类节目《诗歌之王》,可以说这些年文化综艺其实一直在身边。

而今年春节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的出现,让文化综艺的曝光率得到了一个质的提高,一时间有人说文化综艺是“清流”,让人们可以在厌倦了明星们的嬉笑打闹之后,找回内心的平静与文化的深远。

可是实际上,文化综艺这十几年来一直在路上,并且基本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主流的“竞技”模式,采用答题的方式,无论是对于字、词、诗、文,都是在竞技的逻辑中完成的,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教育”的变体;另一种则是通过“故事”,无论是讲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者是平凡生活中的故事,都是对于情感的召唤,采用的是对于历史文化情感传播的策略。

《朗读者》也还是没能逃脱这样的范式枷锁,只不过是在“故事”的外面加上了一层朗读美文的袈裟。而聪明的观众自然很快就会识破这样的套路,这也是节目后劲不足的原因。文化综艺到底还能玩出什么新的花样?

正如业内人士所说:“传统文化内容本身处于传播弱势,因此节目形式很重要、嘉宾选取很重要、时间点很重要,各种主客观因素都要恰到好处,这并不容易。”而根据《文化建设蓝皮书:中国文化发展报告(2015~2016)》,在对“公众文化需求满足状况的总体评价”的回答中,有6.31%的人认为“很不好”,有21.46%的人认为“不太好”,有60.65%的人认为“一般”,三者合计占总数的88.42%。这表明大多数受访公众认为,目前公众的文化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面对公众对于文化的强烈需求,电视作为具有“教化”功能的媒介,自然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与义务。落实到文化综艺的制作上来看,首先需要打开的是对于文化的理解。文化不仅有传统的文化,其实也有现代的文化;文化的呈现方式,不仅有让人“背诵”的唐诗宋词,更有融合在普通生活中的人生智慧与哲学,这些都是文化的表征。

所以,面对着众多综艺节目的夹击,文化综艺也应该打破“答题”“讲故事”的局限,而应该将文化的多元、表现的多元摆上台面,从而满足吃瓜群众不一样的文化需求。你可以从物质文化切入,也可以从风俗习惯的角度切入;你可以仅仅谈中国的美食文化,也可以观察中国人的行为文化。总之,在这样的多元文化的碰撞中,观众也许能够在不经意间刷新自己的价值观,收获想要的文化知识。

抛开“说教”与“故事”,文化综艺应努力走下“神坛”

如果一档文化综艺,能够让人看着舒服不压迫,能够把握好文化与娱乐的关系,应该不失为一档好的文化综艺。中国的文化综艺一直被人诟病的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以前用近似“说教”的口吻,灌输给大家某些文化;现在也是在一些外壳的包装之下——背诵、朗读、访谈中,赚取眼泪。

即使是今年大火的《中国诗词大会》,也会被一些专家诟病:“只背诵没有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能是死记硬背。”而《朗读者》更是被质疑用刻意煽情的方式,故事已经盖过了文学的风头,催人泪下也与其他节目里常见的“你的梦想是什么”没有区别。

究其原因,也许是节目制作者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是抽象的,也正是因为它的抽象,它应该是融合在人们的生活中、骨子里的。显然,这样的融合并不是用“自上而下”的说教还有故事就能够完成的。

每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的文化,它们的文化综艺又是怎么做的呢?

在孕育了伟大诗人泰戈尔的文明古国印度,印度SAB电视台自2012年开始,每周六晚上都会在黄金时段播出一档风格轻松幽默的诗歌推介及朗诵节目。节目的名字很有喜感,叫《哇塞,太棒了》,其中一个环节会选出普通人创作的优秀诗歌,并由作者当场吟唱。几年来,一批年轻的“草根诗人”从这档节目中走了出来。

而在法国,《相约未知地带》是一档在法国家喻户晓的电视节目,曾创下了29.5%的超高收视率。近5年来,每一期都有600-800万左右的法国观众收看。在节目中,主持人都会邀请一位知名人物与他一同前往一个陌生的地方与一些陌生人相遇相处,用真实体验讲述在基本与世隔绝的艰苦条件下人们的生活哲学。

在日本,日本富士电视台2003年推出的《艺人超常识知识竞赛》。这档综合了谈话、游戏和益智问答的节目每期邀请10名艺人嘉宾,分成2组进行问答比拼。问题内容从生活常识到超难文字注音,范围极广。节目一共分为多个答题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标志性的道具和舞美。

例如考验日本艺人汉字能力的——虚拟飞车,每支代表队要坐在一台类似敞篷飞车的机器里,面向大屏幕进行答题,机器会模拟飞行的上升、下降等动作。在机器运动的同时,嘉宾眼前出现的画面也穿梭在各个景点、街道等场景,这些场景中会不时出现需要作答的题目,选手们要在规定时间内为出现的汉字标上假名(类似中国的拼音)。每答对一题屏幕上就会有烟雾出现,表明开启了新的旅程;答错的话机器周边会有干冰作为惩罚。

而日本NHK频道2009年推出的《时空穿梭猎人》,主人公的角色设定为时间穿越公司的一名时间旅行记者,他需要带上特制的眼镜,手表等高科技产品,以曲翘速度穿越时空,前往调查地,记录当地普通人的生活,例如理发师、旗使者、争议仲裁员等。为了探寻表面看不到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时间旅行记者还将对调查对象进行简单的采访,甚至和位于公司总部的助手进行时空连线,通过大屏幕讲解相关知识,加深观众们对历史的理解。

有了这些案例,不难发现中国的文化综艺还需要深耕细作。第一步就是需要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进行精细的细分,在理解了相应的文化内涵之后再用符合现代电视传播的手段、环节设置,进行创新与包装。否则就还是无法摆脱现有的枷锁,也就无法避免 “同质化”“扎堆”与“审美疲劳”。

一周综艺|《七十二层奇楼》一手好牌,但打烂了吗

上一篇

一周综艺|《七十二层奇楼》一手好牌,但打烂了吗 一周综艺|《七十二层奇楼》一手好牌,但打烂了吗
《我就是演员》徐璐突发情况,演宿醉空腹狂喝酒,台上呕吐致节目暂停

下一篇

《我就是演员》徐璐突发情况,演宿醉空腹狂喝酒,台上呕吐致节目暂停 《我就是演员》徐璐突发情况,演宿醉空腹狂喝酒,台上呕吐致节目暂停
相关阅读
推荐阅读
点击排行
热门专题

蜀ICP备2020026468号-4

Copyright © 2008-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