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汗在印度的地位恐怕与中国的周润发、刘德华有一拼。
一方面他极其帅气。
一方面又充满喜感。
他的好几部作品都在印度成为现象级电影,除了拥有宝莱坞惯有的歌舞喜剧张力之外,还有颠覆式的主题。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饰演不听话的天才学生,反抗封闭僵化的教育体制。
《PK》中饰演外星人,向人类社会规则和宗教信仰进行挑战。
《摔跤吧!爸爸》或将成为阿米尔·汗又一部经典之作。在这部电影中,阿米尔·汗不仅让人看到了精湛的演技,还为角色练出弹簧身材。他先是迅速增肥到194斤,脂肪高达37%,塑造角色的中老年发福形象。
拍完这些戏份后,他又花5个月爆减25公斤,体脂降到了9.6%,练成了真正的摔跤手。
要知道他拍摄这部作品时已年过五十。比起当年的贝尔,难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更重要的是,《摔跤吧!爸爸》在主题层面继续升级,挑动了印度社会严重重男轻女的神经。众所周知,印度对女性的歧视由来已久,多次发生的强奸悲剧令人扼腕叹息。在印度乡村中的底层女性,人生中除了投入家务、及早嫁人之外,几乎没有任何出路。
在这种环境下,影片的原型人物、印度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珀尕能将两个在穷困乡村长大的女儿培养成女子摔跤冠军,难度可想而知。
阿米尔·汗和创作者们选择这个题材,自然也是看到了故事中女性平等的曙光,但也必然的,在不同国家观众的眼中,对其价值观的评判会出现偏差。
影片价值观要放在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来看待,并要通过核心细节,认清主创最终想要引人思考的方向。在我看来,《摔跤吧!爸爸》不仅是一部极具观赏性的励志动作喜剧,也是一部易被伪女权误解的印度女性成长史诗。
要求印度乡下的人拥有现代自由、男女平等的思维,或许是一种奢望。而如果一部作品超越了当时当地人们思想的局限,去奢谈自由,恐怕会如空中楼阁一般不可信。
《摔跤吧!爸爸》在人物思想局限上毫不避讳,父亲马哈维亚从一开始就充斥着独裁式的父权,影片开头甚至用荒诞喜剧的手法呈现了当地人重男轻女的思想以及生男孩的渴望。
在发现女儿天赋后,父亲马哈维亚以一年为期,不给女儿选择权,要求她们学习摔跤以完成自己的印度金牌梦,这确实是在绝对父权下做出的抉择。
两个女儿起初也并不愿意接受严格痛苦的训练,她们甚至被父亲丢到水里,挣扎上岸,样子十分可怜。
但我们看到,为了摆脱嫁人的常规命运,两个女孩最终自主选择了继续训练成为摔跤运动员,这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悲剧,但却有主人公的选择性,终究是向相对的自由走近了一步。
虽然人们不能全然选择自己的出身和思想局限,但在有限的生命运行过程中,还是能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其默默嫁人无奈一生,不如依靠自己的能力去争取未来的选择权。
影片还用一种看似荒谬实则非常现实的理由帮助了女孩的成功,比如赛事主办方为了拉动人气进行宣传炒作,才让女孩参赛。这种设计既讽刺了社会人性,还带来了喜剧色彩。
当在赛场上第一次与男孩交战遗憾落败后,大女儿吉塔的眼神里充满了对胜利的渴望,她在那一刻真正爱上了摔跤这项运动。
摔跤成为女孩自身获取存在价值的武器,它在这一刻已经突破了父权的捆绑。当两个被剃成短发的少女击败了男孩,在众人的鼓舞中大步向前时,这种酷劲着实叫人羡慕!是本片的华彩段落。
反观父亲这边,为了训练女儿,全然不顾村里的嘲笑,由此就可以发现,父亲的手段虽然是父权式的,但目的和表现却是抗争式的,他的口号虽然是要实现自己的金牌梦,但实际上,他也随着女儿不断的觉醒和选择,认知到改变女儿命运的重要性。
用个人父权的威严,去抗争整体印度社会对于女性的不尊重,这个落脚点十分巧妙。首先,没有脱离社会和人物的基本事实逻辑,第二,也给予了角色成长空间,不光是两个女儿在女性层面“见世界”的成长,还有父亲将父爱融入了梦想。
后面的父女矛盾戏,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和传统父子矛盾的戏剧冲突做了很好的映射。在这个阶段,影片突破了男女之妨,开始讲突破阶级之后如何保持初心。再后来,故事的终极矛盾,建立在父亲与代表体制的教练身上,真正升华为个人对体制的反抗。
回过头来再看女性部分,两个女主角拥有各自的性格、选择,她们的成长是逐步完成,也是与父亲相辅相成的。
在印度谈女性觉醒,在不同的故事中需要不同的过程,影片通过传记形式,呈现真实人物又不脱离事实逻辑,并在这个基础上,在女性意识和成长方面,有闪光和进步。
这正是《摔跤吧!爸爸》在本国社会意识局限下,最为可贵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 2008-2020